关键词
教会学生对经典进行抵抗式阅读
作者: 孙秀红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抵抗式阅读,是指对教材里的经典文章进行阅读重建,希望通过对教材女性形象的全方位解析,促进完美形象在女生精神领域的传承。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展开讨论,辨明是非 教材里有些形象是矛盾复杂,褒贬交错的。如刘兰芝的美丽和冷面,葛朗台母女的善良与懦弱,冯铿的革新与急于求成……既有可嘉可颂的品质,又有可悯可怜之处。
身体的救赎和放逐:《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比较
作者: 孙祥华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叙事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主人公莎菲因其大胆、直白的性欲流露及勇敢、决绝的反叛姿态,历来受到评论界莫衷一是、褒贬不一的评价。90年代末期,女作家卫慧的长篇《上海宝贝》,同样在文坛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小说因写到女性手淫、同性恋等场景而掀起了关于“身体写作”的讨论热潮。从两部作品中“身体意象”的不同诠释、对男权的反叛和回归、灵肉统一和分离的爱情观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简单的比较。
不死的女性“他者”:爱伦·坡的女性意识
作者: 孙霖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女性意识   爱伦·坡  
描述: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在作品中描述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短篇小说《厄舍府之倒塌》《莫雷娜》和《丽姬娅》均通过男性叙述者的视角塑造了三位女性人物的不死的“他者”形象。她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女性的附属地位,最终也都不约而同地以复活的方式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他者”观有益于深刻挖掘不死的女性“他者”形象背后的内涵,揭示坡在男权社会传统中对女性的重视,甚至是赞赏,具有先锋性。
中外安妮塔·德赛研究综述
作者: 江山   孙妮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妮塔·德赛   后殖民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安妮塔·德赛是著名的印度移民女作家,是印度当代三大女性作家之一。她凭借《白日悠光》、《在拘留中》以及《斋宴·盛宴》三次提名"布克奖",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新时期国外对安妮塔·德赛的研究呈多元化趋势,研究者从多个角度阐释安妮塔·德赛及其作品,注重其作品中体现的"疏离"主题以及作者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式,高度赞扬了德赛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突破,但国内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安妮塔·德赛的研究综述,不仅可以深入分析安妮塔·德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而且可以为以后中国的德赛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传承:《日用家当》主题解读
作者: 孙永杰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洲裔美国人   历史传承   主题  
描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非洲裔美国黑人想重新找回自己的非洲根源,并且想要摒弃他们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通过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两床被子和搅乳棒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了美国黑人在界定自己的文化上的身份的时候,既要重视自己的非洲根源,又要接受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的思想。
枯萎的躯干与大写的痛楚——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
作者: 孙小棠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之痛   躯干   女性  
描述: 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分析戴凤莲、恋儿两位女性形象,可见女性命运与历史之痛。戴凤莲与恋儿两位女性分别是历史文化的僭越者和承担者,她们共同构成了文化躯干,但是却无法摆脱被"大历史"粉饰的命运和女性主体的失落。
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的女艺术家形象研究
作者: 孙晓昕   来源: 美与时代(中)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自画像   女艺术家的形象  
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稍有提高,但大多数女性的生存仍然依附于父母或者丈夫。不过,16世纪的女艺术家,却用自画像的形式塑造了全新的“女艺术家”形象。自画像中的女艺术家突破了传统“柔弱、多变”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是专业、自信的职业艺术家,也是身着华丽服饰,多才多艺的宫廷贵妇,而这一点正与卡斯蒂廖内《廷臣论》里对宫廷贵妇的要求一致。
川端康成的女性审美意识:以《雪国》中女性角色为中心
作者: 孙天琪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雪国》   女性审美意识   日本传统审美   川端康成  
描述: 川端康成基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塑造了两位经典的女性形象,深层次地表现了女性的生命之美、现实与非现实之美等;折射出他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和生命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雪国》中两位女性形象,分析川端康成女性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并探寻其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之间的联系。
怀疑、抗拒、批判——《玲珑》杂志中男性形象的重构与呈现
作者: 郭晓勇   孙娟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玲珑》   女性意识  
描述: 20世纪30年代,《玲珑》杂志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言说平台,不但致力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对传统男权秩序进行抨击。在女性的笔下,男子崇高、伟岸的形象开始被消解,自私、卑鄙的一面被揭露无遗。《玲珑》对传统两性关系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的质疑与批判,展示出女性重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个人立场不断得到强化,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希望之路。
索福克勒斯戏剧中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形象比较
作者: 孙畅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斯墨涅   静穆伟大   形象比较   安提戈涅   去女性化  
描述: 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是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其“忒拜三部曲”中塑造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作为俄狄浦斯的女儿,在守护父亲时,分别扮演了“引路者”与“守望者”的角色,前者真诚,后者虚伪;而在面对僭主克瑞翁时,安提戈涅展现出了“去女性化”的一面,不惜“为理想而死”,伊斯墨涅则具有传统希腊女性的特点,最终“为现实而生”。总体来看,安提戈涅的性格塑造倾向于“静穆而伟大”,而伊斯墨涅因是配角,其性格更加灵活多变。因此从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伊斯墨涅的形象塑造较之安提戈涅更加立体。
< 1 2 3 ... 19 20 21 ... 101 102 10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