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土地文化折射出的女性意识差异:郝思嘉与阿兰的对比研究
作者: 孔倩云   王静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郝思嘉   阿兰   女性意识差异   土地文化  
描述: 土地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形成了土地文化。小说《飘》和《大地》中,土地文化与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以土地文化为依托,着重从土地文化中透析郝思嘉与阿兰的形象,对比其女性意识的差异。本文研究的重点为:土地文化与女性的形象——传统与反传统的对比;土地文化与女性的婚姻观——独立、自主与温柔、顺从的对比;土地文化与女性的归宿——成熟与消亡的对比。
土地文化折射出的女性意识差异
作者: 孔倩云   王静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土地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形成了土地文化。小说《飘》和《大地》中,土地文化与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以土地文化为依托,着重从土地文化中透析郝思嘉与阿兰的形象,对比其女性意识的差异。本文研究的重点为:土地文化与女性的形象——传统与反传统的对比;土地文化与女性的婚姻观——独立、自主与温柔、顺从的对比;土地文化与女性的归宿——成熟与消亡的对比。
《中国之后》中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王静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中国古代女性   封建社会   澳大利亚人   永生   鱼玄机   古代中国   卡斯特罗   小说   男性  
描述: 《中国之后》是澳大利亚作家布莱恩.卡斯特罗关于中国的系列小说之一,此小说于1993年荣获"维多利亚首相文学奖"。小说以死亡和追求永生为主题,运用多层叙述的策略,通过叙述者的变换和叙述层次的交叠,对传统的中西方关系进行了全新解析。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来自中国的建筑师
元散曲中的社会底层女性形象赏析
作者: 王静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民女性   社会底层   元散曲  
描述: 元代散曲是一种“街市小令”,倾向于描写市井生活中的人物,社会底层女子在整个元代散曲的女性形象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女子虽同为普通平民女子,却又个性迥异,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即通过散曲中的描写,分类别地对其形象进行赏析.
试论印度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 王静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文学   宗教   女性  
描述: 自2012年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发生以来,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印度文学作品中选取不同时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由女性社会地位与宗教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印度宗教与印度文学的关系。
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看思妇形象的发展演变
作者: 王静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妇形象   《诗经》   《古诗十九首》  
描述: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思妇形象的发展变化来揭示不同时代的思妇形象。《诗经》中的思妇质朴无华,于是《诗经》中女性多为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而《古诗十九首》却与《诗经》大不相同,士子游宦、经商,使得闺阁女子哀怨不已,于是《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多为嗔怨痴伤的闺阁女子,不论哪一个时代思妇形象的描述,都为后代女性形象的描写起到了重要作用。
黛玉形象中的诗性精神浅论
作者: 王静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   诗性精神   黛玉  
描述: 林黛玉作为中国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女性悲剧”、“生命悲剧”的典型代表,其形象中超脱、反叛,对自我意识的终极诉求,是种对生命诗性的肯定。
尼古拉斯·周思塑造的中国女性寻求文化身份的历程
作者: 王静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包容性   文化身份   多元性   文化认同   澳大利亚   尼古拉斯·周思   中国女性   杂糅  
描述: 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中国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在异国寻求文化身份经历了从悬置困惑而出走到了解认同而突围再到混杂杂糅且包容的艰难过程。中国女性在中澳文化相遇中经过从被动受辱到主动寻求文化认同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中澳两种文化的杂糅对建立多元性和包容性文化身份的促进作用。
尼古拉斯・周思塑造的中国女性寻求文化身份的历程
作者: 王静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中国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在异国寻求文化身份经历了从悬置困惑而出走到了解认同而突围再到}昆杂杂糅且包容的艰难过程。中国女性在中澳文化相遇中经过从被动受辱到主动寻求文化认同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中澳两种文化的杂糅对建立多元性和包容性文化身份的促进作用。
浅议《武松杀嫂》里的潘金莲
作者: 王静   来源: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台   昆曲艺术   角色形象   浅议   武松   观众   悲剧意义   思考   艺术形象   潘金莲  
描述: 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观众眼中的潘金莲也不是一个模式。在我从艺的三十年里,先后扮演的角色有小生、花旦、武旦、青衣等,在演过的近千场几十个女性形象里,最让我费心费神琢磨的角色就是《武松杀嫂》里的潘金莲。她不同于《宏碧缘》里的花碧莲、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