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焦虑、抗争、绝望——柔石小说中的母亲心理现象探析
作者: 周春英   来源: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柔石   母亲   心理  
描述: 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以其青春的热情和革命的活力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页。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小说文本。近年来,研究柔石小说的论文有几十篇。但论者大多对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形象、主题内涵感兴趣,而对其作品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这个不足作一些探讨。
试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厌女症”倾向
作者: 曹芳   周俊伟   来源: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先勇   “厌女症”   小说  
描述: “厌女症”是指文学中歪曲、贬低女性的形象,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头上的情绪或主题。在白先勇的一些小说中,这种“厌女症”的倾向或隐或现,时有流露,并通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丑化和过分渲染女性的危险与不祥表现出来。
驶向双性同体的理想境地
作者: 周红燕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两性关系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之一。在她一生中,她写过很多文章来表达她的女性思想,其中《一间自己的屋子》最为重要。在这本书中她揭示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并探讨了历史上缺少女作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她在这本书里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理论,为20世纪60年代末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预示了其发展方向。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当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其中《到灯塔去》最能反映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所反映的传统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旨在说明伍尔夫所提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作者: 周莉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1930年代   1920年代   美国妇女   妇女运动   生存状况  
描述: 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也是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和第二次女权运动之间的一个低潮期,此时美国社会经历了经济繁荣——危机——复苏的过程,处于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急剧转变时期,美国妇女生活丰富多彩,其外表、行为、婚姻家庭和就业都呈现新的特点。1920年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出现消费社会,新的大众媒体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和全国性价值观的形成,美国妇女享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群体尤其引人注目,成为1920年代女性自由与解放最突出的代表,并成为喧嚣的1920
论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
作者: 周曦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礼的成员》   怪诞   卡森·麦卡勒斯   巴赫金的怪诞理论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她在1967年辞世时,留给了后人一笔颇为可观的文学遗产:4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部戏剧、20部短篇小说、约24篇散文、一部儿童诗集和一些零散的诗歌。其中,《婚礼的成员》、《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这三部小说堪称精典。她曾在1942年和1946年两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奖”,1950年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和“戏剧俱乐部金奖”。 本论文研究的是小说《婚礼的成员》的怪诞色彩。评论界普遍认为,麦卡勒斯的作品揭示了人情冷漠﹑人心孤独﹑爱的幻灭和沟通的缺失等主题,作品的怪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消极﹑悲观的态度。本文借助巴赫金的怪诞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作品的怪诞色彩,即怪诞蕴涵着肯定和革命性的力量。在《婚礼的成员》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弗兰淇抵制那种充斥着美国南方美女形象的女性世界。她不但外表像男孩,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酷似男孩。社会角色期待作为一套沉重的枷锁,似乎无法理解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孩。弗兰淇就像狂欢节中不拘约束的“悍妇”。当她尝试着做一个传统女人时,却又往往弄巧成拙,此时,她又像巴赫金笔下狂欢节中的愚人。这种性别角色的反抗,是对当时美国南方父权制的冲击,也打破了男女两性气质在表面上的过于简单的区别。弗兰淇向一成不变的性别身份发起了挑战,而这也正好体现了她本人的怪诞性。对富于奇异色彩的美好未来,她充满期待,并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运用巴赫金的怪诞理论来诠释弗兰淇向传统身份的富于变革性的挑战,我们将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一人物和整部小说。
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与《新华日报》中的工农女性形象
作者: 方红姣   周锦涛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农女性形象   抗战时期   《新华日报》   国统区  
描述: 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经常发生微妙的变化,而《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机关党报,对这种变化经常发表自己的政见与主张,而其中对国统区工农女性形象的描述与反映,也无不是对这种两党关系细微变化诠释的晴雨表。
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
作者: 周潇   刘畅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爱情观   《西厢记》   《娇红记》  
描述: 崔莺莺、杜丽娘、王娇娘均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悖逆传统礼教、执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三者在身份地位、容貌教养、恋爱对象、爱情受阻上有其相似性,但在感情萌生、示爱方式、情感阻力、爱情实现上又存在诸多差异之处,她们的爱情观念与爱情心理也由元代的郎才女貌发展为晚明的反理倡欲再发展为明末的知己之爱,其衍变体现了进步的文化意义。
凯瑟琳,战争中的叛离天使
作者: 周荣辉   樊习英   来源: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叛离   爱情   天使  
描述: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海明威的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利的形象争议颇多。本文作者研究了有关的中外文献,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并论证了凯瑟琳既是天使又是叛离型女性的观点,还分析了小说作者创作这个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
孕期妇女运动策略
作者: 周培萱   陈丽环   来源: 大专体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孕期妇女运动策略
女性学研究——反思与展望
作者: 杨永忠   周庆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特征   多元化   女性学   发展方向  
描述: 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女性学研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代妇女问题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深刻的人文关怀倾向、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格物致用的学术传统等学科特征。女性学研究对妇女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妇女解放”的真正含义,并有助于廓清我们对女权运动的认识。女性学研究代表了新世纪妇女问题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为女性主义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