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幽居中的奇葩 清醒者的悲歌——浅论张玉娘的精神世界及其诗歌风格
作者: 刘晓瑛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幽清   兰雪集   张玉娘   风格  
描述: 张玉娘为南宋末年女诗人,由于她过早辞世,其人、其事、其作流传不广,故后世对其关注度不高。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玉娘本人及其作品集《兰雪集》的研究,引发人们对她的关注,还张玉娘这位艺术成就颇高的女诗人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首先从张玉娘的生卒年月、家居生活、凄美的爱情悲剧以及其性格、气质入手,梳理出其生平对创作的影响。其次,结合其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展示这朵幽居闺阁的“奇葩”身上贞静娴熟的传统女性气质,闪光的精神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气禀赋。最后,以《兰雪集》的体裁、题材、风格以及文学地位为着眼点,全面分析、研究张玉
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期刊   钩沉   作品状貌   文艺政策   伪满洲国   作家心灵  
描述: 强权能约束人的行动,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文学是人类的心灵产物,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的中国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心灵史,也有其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这段文学应该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界。 基于以上观念,本论文选择了“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散佚资料的搜集和爬梳,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缺失的角落——伪满洲国时期的中国本土文学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系统的考述,并试图达到以下目的:绘出东北伪满洲国时期的部分文学图景,揭橥当时文人复杂的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话语   女性的解放   延安文学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从1937年至1949年发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学,是在政治环境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景观。在延安文学中塑造了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在政治话语影响之下形成的。本文将主要探究政治话语与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文总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特点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文化语境。首先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在开始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同时因为不同地
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晓露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代仕女画   女性形象   传统仕女画  
描述: 中国绘画在唐代走向了风格的成熟和创作的繁盛阶段,其中人物画的成就及其显著,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张萱和周肪两位画家的仕女画为代表,唐代,绮罗人物盛行,给五千年的绘画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有着它自身独具特色的美,值得我们深入的分析和学习,这一时期也恰恰是唐代仕女画最繁盛的时期,也为我们得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精彩的历史资料。绮罗人物在唐代盛行,使唐代人物画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类作品为我们了解唐代的人物画发展风貌提供了大量有迹可循的历史资料。同时,我们还
女性主义视角下抗战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晓琴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抗战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从“雌性”、“地母性”到“圣母性”:严歌苓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再解读
作者: 刘晓伟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雌性   圣母性   严歌苓   地母性  
描述: 北美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出国前的创作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移民”给了严歌苓更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视野。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两难境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其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都会反映在严歌苓的文学创作中。从移民前的《雌性的草地》到移民初期的《少女小渔》,到后来的《扶桑》,再到前不久的《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严歌苓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但出国前后的严歌苓经历了“心灵移植”的重大转变,其女性形象及贯穿其中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转变;而且随着严歌苓创作的不断成熟,这种转变越来越清晰,艺术展现方式也越来越圆熟。本
"元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   元稹   女性  
描述: "元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审丑形象研究
作者: 刘晓晖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苏童   审丑   女性形象  
描述: 张爱玲和苏童是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两位作家,这两位作家对女性做了审丑的想象和描述,着重描写了他们外表光鲜美丽,内心却是阴暗、丑陋的特质。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由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暴虐和不负责任使得张爱玲对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产生了质疑,甚至产生了弑父情结。在她的作品中男性是缺席的,男性形象大多是肉体健全但心智残缺或是肉体残疾且唯唯诺诺的形象,他们逃避本该对家庭和妻子儿女所负的责任。张爱玲对笔下女性形象的本质的丑陋性做了一个真实的还原,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男权话语下完美女性的标准。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不
1990年代以来台湾女性电影导演影像创作研究
作者: 刘晓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导演   叙事主题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台湾电影  
描述: 台湾女性电影导演在电影工业中扮演着十分独特的角色。她们的影像创作虽然力量有限,但由于其不同于男性导演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经验,使得她们的影像作品往往带有别样的视角和表达方式。特别是自1990年代以来,台湾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性导演,开始进入真正的女性影像创作阶段。 本文将19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有代表性的女性导演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她们不仅代表着不同的年龄层次、有着各异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创作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女性议题,以女性为主角,以丰富多样的主题来表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和
女人心事:许鞍华“女人三部曲”的实在论探查
作者: 刘晓希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机制   实在论   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  
描述: 2012年,在《桃姐》一片大获成功,赢取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胜利之后,媒体对许鞍华的关注程度再一次达到新的高潮。凤凰卫视的许戈辉、杨澜,以及铿锵三人行还有各大媒体、报纸对许鞍华的访谈一时间漫天盖地。作为一名曾经活跃在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导演,如今已年过花甲的她的确值得关注,因为她不仅是女性书写的一个范例和特例,更是因为其小成本电影的平实风格创造了奇观化后现代审美生活中的一种神话,同时,在平衡文艺片与商业电影的层面上,许鞍华给更多的导演以启示,归还了文艺片应有的地位与荣誉,行走在文艺与类型之间。本论文坚持实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