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劳伦斯主要作品中女性人物爱情观
作者: 刘晓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两性关系   爱情观   劳伦斯   女性人物  
描述: 劳伦斯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异化的本质,揭示了在工业文明压抑下各种扭曲的人际关系,勾勒了他心目中和谐理想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劳伦斯希望调整并建立崭新的两性关系,因为他相信建立单纯的,拥有自然和谐的性生活和灵肉统一的两性关系是拯救西方文明的唯一途径。这一深刻主题在他众多鲜明的小说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本文将以劳伦斯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分析劳伦斯四部主要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与观念,阐明劳
解读《恋女》中的女人们
作者: 刘晓露   来源: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力意志   矫正作用   劳伦斯   女性  
描述: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解读《恋女》中的女人们
作者: 刘晓露   来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   女性  
描述: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关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罗琼同志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等表示慰问和悼念
作者: 刘晓玲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志   全国妇联   李长春   曾庆红   悼念   妇女运动   吴官正   温家宝   送别   仪式  
描述: 罗琼同志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等表示慰问和悼念
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根源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女性文学   历史语境   宗教情结   道德情境  
描述: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补订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经验   伪满洲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描述: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
自由意识、宗教人文主义、悲惨潜质:试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意识  
描述: 引言:说明论题及范围 第一部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分析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阐明英国女作家群体出现的历史性。 第二部分:从维多利亚女作家对自我世界的探索和对外在世界的开拓等四方面.论证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主体意识的确立。 第三部分:分析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中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道德伦理观,和它的宗教色彩.探讨这种宗教人文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并作价值判断。  第四部分:通过分析论证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主体意识的失落,阐明它的潜在的悲剧特质.挖掘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结语:概括小结维多利亚女性文学的特点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 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出现,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同时也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坠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的见证。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