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19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丽丽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革命意识   女性话语   女性形象   左翼电影文学  
描述: 19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产生于民族存亡之际,以大都市上海为中心进而影响到全国。左翼电影文学中的女性群体是值得关注的,电影剧本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成为左翼电影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左翼电影文学剧本(或电影本事、电影故事)和电影评论出发,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1930年代前电影女性来探索女性形象转化的特点。30年代前的电影女性以传统女性为主,例如旧式小姐、寡妇、平民女子,也有少数女学生和资产阶级色彩的小姐。
考察日本报纸中的性差表现
作者: 刘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报纸女性学   男女平等   差別表现   女性形象  
描述: 报纸等媒体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日本报纸的内容从性差的角度来看,却存在一些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日本的报纸在描写女性和男性的时候,大多采取以“男性为主”的标准,对于女性使用不同于男性的表现手法。而且日本的报纸通过不断地传递这样一种“失衡”的“不公正”的信息,导致了进一步加深了“男性优势”的价值观和“性别分工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的报纸在描写女性和男性的时候,究竟有那些不同,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想办法去改变它,使日本报纸不再有偏
流动的女性,流动的城乡
作者: 刘丽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流动   城市   女性   农村  
描述: “打工妹”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来临而逐渐流行的一个词汇,如果追溯至清末民初,这一角色是由走进官府宅第的娘姨、丫鬟,到城市的工厂里上工的女工们,以及走入市民家庭的女佣等流动女性所扮演。女性、农村、城市、工作,这四个基本点在“打工妹”身上交汇。在她们的身体与心灵上铭刻了女性从乡村到城市的诸多想象和独特的经验。文学作品中农村流动女性形象便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以“流动的女性,流动的城乡”作为解读《阿毛姑娘》(丁玲,1928年),《秧歌》(张爱玲,1954年),《哦,香雪》(铁凝,1982年),《奔跑的火
托尔斯泰作品中三位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作者: 刘丽辉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幸福   道德   信仰   托尔斯泰   和谐  
描述: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不同的历史时代赋予女性幸福观念以不同的内涵。托尔斯泰在长篇巨作《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和玛丽亚、《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这三位女性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真挚、深情的关切和新的、积极的思想探索。她们在书中的人生结局,即娜塔莎由诗性少女向平实妇人的转变,安娜作为追求自由爱情与婚姻幸福的贵妇人却投身于机车轮下的悲惨命运,玛丽亚由彼岸幸福的寻找最终得到了现世生活幸福的人生走向,不仅涉及了婚姻、家庭、道德等许多尖锐而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使女性的命运承载起作者宗教观、家庭思想及道德原则等,从不同角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女性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 刘丽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   女性  
描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真正开放、平等的世纪。通过教育使所有女性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现代教育也是负责任的国家政府的重要使命。中国政府在2001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置身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面对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作为中国女性应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机遇,奋发进取?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
《妇女杂志》中的女子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 刘丽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杂志》   女子教育思想   女子教育  
描述: 本文以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著名女性期刊《妇女杂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妇女杂志》发行十七年间的文章进行综合比对,整理,在大量的阅读本期刊和其他同时期的女性教育以及妇女运动的文章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女子教育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进而结合《妇女杂志》中的文章进而提炼出有关的女子教育思想。这些是本文写作的主要意图。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文章的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叙述文章的选题理由,问题的提出,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等,也对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新意
赛珍珠《母亲》中女性形象的修辞学研究
作者: 刘丽昀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小说修辞   《母亲》   女性形象   赛珍珠  
描述: 美国作家赛珍珠因其中国题材的众多文学作品而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通过她的文学作品许许多多美国人了解到中国。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母亲》是她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皖北农村为创作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农村“母亲”形象;佩尔·哈尔斯特龙在诺贝尔奖授奖辞中,赞誉该书中的“母亲在赛珍珠的女性形象中是最完美的,这本书也是她最好的一部”。于是,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各种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其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中美文化、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涉及小说的叙事
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对地《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 刘丽琛   来源: 东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时期。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里的一股新兴力量。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颠覆了传统译论的二元对立思维,修正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观、强调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发挥译者主体性、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文、译者与作者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要求译者以女性主义的方式来改写原文,从而在翻译中凸显女性的身份地位,在语言和政治上实现真正的平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而在我国的发展却
论90年代女性癫狂写作——以陈染、林白为例
作者: 刘丽芳   来源: 湖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学   林白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   父权文化   陈染文学   疯女形象   女性癫狂  
描述: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癫狂是对文明的一种反抗。本文正是在此基点上,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结合叙事学理论来考察90年代女性癫狂写作(以陈染、林白为例)。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简述90年代女性写作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考察癫狂与女性写作的关系。女性写作一开始就被男权社会指认为癫狂,女作家在这一指认的重压下创作出与其同构的“疯女”形象;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作家们开始了从话语形式到本质内容的癫狂反叛。 第二章考察90年代女性写作中癫狂
论古代笔记小说中的妒妇形象
作者: 刘丽坤   来源: 宁夏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价值   妒妇形象   古代文学   笔记小说  
描述: 在我国历代文学中,孝妇贤妻比比皆是,但妒妇现象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却相当普遍,于是伐妒、释妒、疗妒成为一部分文人的责任与使命。妒妇们虽然表面上看去威风凛凛,而且大多数妒妇还悍得出奇,打骂丈夫是常事,凌辱翁婆、逼杀妾婢亦有之。实际上也不得不面对种种无奈:一夫多妻制、包办婚姻、娼妓制、封建妇道、男女不平等的贞节观及其他封建礼教。她们对这些压迫的任何一点儿反抗都是妒悍的表现,这一切都成为作者讽刺挖苦和批判谴责的对象。在此文中笔者主要论述笔记小说中的这一类人物形象。首先进行妒妇形象分析。从妒妇的行为表现来看可分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