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余夏,李金妹】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从互文性角度解读黄石矿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古巷道》、《洞火》和《古铜色》为例
-
作者:
余夏
李金妹
来源: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黄石矿冶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互文关系。任何文本之间本就存在互文,每一文本会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的观点。依照此观点,文章对三部黄石矿冶小说《古巷道》、《洞火》和《古铜色》中纷繁的女性形象作互文性分析,并从文本、作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出产生互文性的根源。对女性形象的互文性分析,突破了以往对黄石矿冶文学的研究方法,为黄石矿冶文本的研究引入新的视角。
-
“她者”的眼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形态
-
作者:
季进
余夏云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外汉学
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通过抽样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阐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性主义形态。周蕾将女性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置于“看”与“被看”的双重视角中,强调观察与理解女性形象的方法与立场;刘剑梅从性别与权力的“表演式”关系入手,揭示“革命+恋爱”叙事模式背后女性与政治之间的互动;蓝温蒂强调来自传统的管规和现代的束缚,预设了“新女性”及其写作的尴尬位置。
-
惊险与惊艳的辩证法:从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说起
-
作者:
余夏云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通俗传统
《灰色上海》
性别话语
-
描述:
傅葆石的著作《灰色上海》以"隐、忠、降"的三分模式探讨了沦陷时期上海文人的不同反应,揭示了过去"非黑即白"思路下种种视而不见的幽微面目。全书立足于跨学科的立场,尝试将文人的种种抉择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一系列静止的结果。当然,这种三分模式的问题在于它仍然立定男性精英的话语立场,每每对女性及其可能性置若罔闻,同时对大众的战时反应也有所轻忽。尽管傅葆石一再提醒沦陷区作为军事侵占的后果,其不可避免地在地理上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就文化和社会关系而言,其仍然是"自由"中国的一部分。不过,在此连续的传统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