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弗吉尼亚·吴尔夫】搜索到相关结果 61 条
-
论王妙如《女狱花》中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
作者:
王引萍
马志英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
女权思想
《女狱花》
-
描述:
《女狱花》是晚清小说界具有女权意识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沙雪梅、许平权等形象不仅揭示了当时女子的不幸与痛苦生活,而且表现了王妙如对妇女解放的独特主张,反映了晚清女性观的新变和先进女性的精神追求,寄托了作者对女性及两性关系的理想。它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识分析
-
作者:
林英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内斯特·海明威
形成原因
女性形象
-
描述: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其作品以塑造众多的“硬汉”形象和独特的文
-
现代丽人之花的精彩绽放:论丁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形象
-
作者:
缑英杰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情感
丁玲
时代及自身原因
现代女性形象
-
描述:
与五四前后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相比,丁玲早期创作中的女性追求情与欲的统一,其情感追求体现出较鲜明的现代色彩,这与时代及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密切关联。
-
一曲水乡女性的悲歌
-
作者:
刘元英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红》
悲情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小说《元红》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者为了生存而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或者为了保全脸面而选择无望的死;还有庆芸、秀平、阿香、爱香、春妮,她们如痴如醉地爱着男主人公存扣,于是就有了一幕幕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
雄起,中国女性导演
-
作者:
江月英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导演
男性形象
新世纪
电影作品
女性题材
形象刻画
女性角度
女性形象
电影评论
女性主义
-
描述:
很高兴能在这个百花争艳的阳光三月参加"‘美丽·电影’——新世纪女性导演电影作品研讨会"。一些电影评论界的专家们提到了不少电影,如《米香》《红颜》《生活秀》等,以及作为中国新锐女性导演当中的代表徐静蕾的系列作品。再看看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即"女性导演电影",显然《米香》和《红颜》应该放在女性题材电影的讨论范畴,它们分别是男性导演白海滨和霍建起拍摄的以女性形象刻画为主的作品。这就涉及到几个概念
-
严歌苓“影视热”原因探寻
-
作者:
张英
来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视
原因
严歌苓
-
描述:
严歌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的女作家。近年,严歌苓的作品不断地被搬上银幕,在影视圈受到广泛的关注,掀起严歌苓"影视热"。严歌苓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审美需求,作品本身的视觉意象和现代手法具有影视特征,独特的女性形象洋溢温暖励志的时代气息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严歌苓"影视热"。
-
希区柯克电影《艳贼》的女性主义解读及启示
-
作者:
蔡立英
方刚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艳贼》
女性主义
希区柯克
-
描述:
悬念惊悚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艳贼》是一部被忽视的希区柯克式的女性电影。影片融悬疑叙事与精神分析于一体,探索了女窃贼玛尔尼复杂的内心世界。该片把对父权制意识形态的颠覆表现为暗流汹涌,为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些启示。
-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女性观
-
作者:
许英玉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
女性观
苔丝
女性主义批评
男权思想
-
描述: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哈代打破了英国主流文学将男性作为创作主题,把女性作为附庸角色的模式,对推动女性形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入手,分析苔丝的反抗意识,阐释男权思想影响下哈代的女性观。
-
从电视媒体中看女性话语权及形象塑造的缺失
-
作者:
孙成英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电视媒体
女性话语权
形象缺失
-
描述:
随着世界东方的崛起,话语权的西渐东进,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女性话语权。然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电视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却存在着种种缺失,践踏了女性的话语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我们加以探讨、反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消费视域下的欲望呈现:论《画皮》
-
作者:
田右英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皮》
视觉
欲望
消费
-
描述:
在唯美的视觉盛宴里,电影让受众在美的艺术形式中消费欲望,满足自我的想象和审美的期待。《画皮》利用电影媒介的诱惑,召唤受众成为窥视欲望的主体,在男权话语的机制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天使"和"魔鬼"两大类,它满足了男性受众的情感欲望,同时让女性受众在潜意识中实现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