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身体的隐喻:《画皮》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田右英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他者   身体   魔鬼   画皮   天使  
描述: 由陈嘉上执导的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天使和魔鬼,两者都是男权话语凝视下的身体呈现。女性形象以身体的存在隐喻着男权文化的统治色彩和女性自我认同的焦虑。
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他者”形象
作者: 田右英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画皮》   他者   魔鬼   天使  
描述: 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呈现的是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他者”形象。主要的女性被分割成对立的“天使”与“魔鬼”两极。在形式上表现为小唯的“画皮”身体,佩蓉的疯癫、夏冰的易装。这些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以及女性自我的分裂。
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
作者: 王英珍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女性   《红楼梦》   悲剧  
描述: 妇女被置于被压迫的地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从文中女性身上体现出的悲惨命运,洞悉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
利蓓加与简·爱比较分析
作者: 张淑英   来源: 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蓓加   叛逆女性   简·爱   人生观   差异   价值观  
描述: 萨克雷和勃朗特这两位同时代、同国度的作家,在其代表作中都塑造了叛逆女性的形象,利蓓加和简·爱同属孤女、叛逆女性,但又有明显的差异.她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人生观、爱情现、价值观的不同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不同外,还在于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风格的区别.
《夏日十字路口》的女主人公解读:兼与《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比较
作者: 叶惠英   蔡乾   来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蕾迪   《夏日十字路口》   《蒂凡尼的早餐》   郝莉  
描述: 在美国现代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作品中塑造了两个出色的女性形象,《蒂凡尼的早餐》里的郝莉和《夏日十字路口》里的格蕾迪,社会阶级、家庭背景以及各自所持的人生观的不同使得这两位少女为着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进行着不同的挣扎。然而,结局却是一样的萧条、肃杀。作为卡波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夏日十字路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卡波特早期作品中业已形成的特定风格及对其成熟作品的影响。
论“蒲松龄式女子”的建构及其书写意义
作者: 周喜英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模式   蒲松龄   《聊斋志异》   自觉意识   女性  
描述: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得到了大规模和类型化的描写,从而建构起了一个蒲松龄式女子的群像世界。对已有的蒲松龄式女子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聊斋志异》中所构造的现世与幻世这两重世界来界定蒲松龄式女子:即现世的凡妇奇女和幻世的花妖狐媚之流。以文本分析为主,通过关照作者笔下的这些鲜活女性群体形象并分析其建构模式,对照分析这些女性在日常家庭和爱情婚姻生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从中所表露出来的独特个性,可以发现:与《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相比,作者对女性形象群体倾注了更多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同时,这一群体的角色
畸形的灵魂:福克纳笔下的女性群像
作者: 刘国英   来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福克纳小说   清教主义   人性扭曲   女性群像  
描述: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福克纳一生特别关注人性与文化这一主题,他在多部经典小说中通过塑造一大批人性扭曲、灵魂畸变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部地区社会制度转型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八月之光》中女性人物的对比分析
作者: 郑苏英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   宗教观   对比分析   人生观  
描述: 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塑造了两位女性:莉娜与乔安娜。两人的个性、人生观和宗教观形成鲜明对比。福克纳通过乔安娜揭露并谴责了南方社会传统中妇道观对妇女人性的压抑与摧残,通过莉娜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表达了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建构与想像:从《品花宝鉴》的性别倒错现象看性别的意义生成
作者: 闫月英   闫秀梅   来源: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他者   临时定义   性别倒错  
描述: <品花宝鉴>中女性人物是缺席的,但女性修辞却处处在场.历代文学中,男性一厢情愿地更新和定义娼优的意义,使其自相矛盾.每一次的性别意义,不过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表面意义不断变化,不变的是背后的深层逻辑--男权文化对"他者"的建构与想像.
英国名家童话
作者:     狄更斯   杨静远   来源: 长春:长春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童话   英国  
描述: 这本童话选集,收有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为少年和成年读者撰写的文学童话14篇。 在英国,文学童话的创作起步较晚。17、18世纪和19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上,就有不少杰出作家如安徒生、佩罗、格林兄弟等,为少年儿童奉献出十分丰盛精彩的童话美食。而在英国,摆上少年儿童的精神餐桌的还只有简单粗浅的本国童谣和民间传说。那些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像《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等,都是从国外输入的舶来品。童话这种文学形式,直到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才在英国开始勃兴。 19世纪,可以说是英国散文文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