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赵向前】搜索到相关结果 55 条
-
女性学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方法论
女性学
唯物史观
-
描述:
我国女性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传统学科女性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伴随着女性学知识与理论系统的不断完善,女性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不断推进,初步呈现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和以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的两种探索模式,并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
艾里斯·沃克《紫色》作品中的妇女主义解读
-
作者:
吴英楠
来源:
读与写(上旬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文学
妇女主义
紫色
艾里斯·沃克
-
描述: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其小说和文学评论中提出的"妇女主义"概念受到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深刻影响。以爱与赎罪为灵魂的妇女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沃克的艺术创作,作品《紫色》为杰出代表。妇女主义是解读沃克不可或缺的金钥匙,妇女主义批评也成为当代美国文学文化批评中不可忽视的少数话语。
-
浅析艾里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
-
作者:
吴英楠
来源: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种族主义
妇女主义
非洲中心主义
反性别主义
人道主义
-
描述:
艾里斯·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womanism)是专门用来指黑人妇女或有色人种妇女的思想,其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艾里斯·沃克将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起来,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前四史”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蒋英姿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四史”
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
人物刻画
-
描述: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除了记有帝王将相、方士谋士、商贾游侠等男性外,还载有大量的女性,她们有的单独立纪、传,更多的则是散见于其他诸篇。这些女性虽是史家们如实记载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史家们着意刻画的对象。“前四史”中的女性不仅数量不少,个性颇异,而且还横跨了先秦汉晋这样一大时段。本文以“前四史”为蓝本,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横向研究女性形象及其艺术塑造,纵向分析先秦至汉晋时期的女性地位、女性心理的演变,力图还原“前四史”中的女性人物及先秦至汉晋时期女性地位的真实面貌。本文绪论部分先
-
简·爱 新课标
-
作者:
英
夏洛蒂·勃朗特
来源: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
描述: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二部小说,带有自传色彩。它讲述了一位孤女在各种坎坷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
论盖恩斯《刑前一课》黑人男性自我重建中女性的参与
-
作者:
吕万英
吴悠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刑前一课》
自我重建
女性角色
欧内斯特·盖恩斯
黑人男性
-
描述:
女性研究常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视角,但在黑人文学研究领域甚是少见。在黑人男性成长过程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是黑人社会的普遍现象。盖恩斯《刑前一课》中黑人男性角色缺失可以反证女性角色在黑人男性自我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女性角色在黑人男性自我重建中起到引导、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揭示出女性参与黑人男性自我重建对黑人社会的重要意义。
-
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国际环境
-
作者:
李英桃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职业
国际环境
全国妇联
北京世妇会
社会环境
中国外交
改变自己
环境因素
国际交流
妇女组织
-
描述:
同样重要的还有国际环境。在2015年9月27日召开的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出“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主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共同组成了中国对实现性别平等的环境因素的理解。
-
论赤染晶子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新次元
-
作者:
王玉英
刘研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赤染晶子
他者
同一性
现实主义新次元
安妮日记
少女的告密
女性文学
-
描述:
2010年凭借《少女的告密》获得第143届日本芥川奖的赤染晶子,在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系列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虚拟与现实的世界里,在"他者"与"同一性"的转化中成长与成熟。赤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他者"和"我"的语言之间,在理论与创作之间,勇敢地面对现实,用拼搏的精神,战胜"他者",确立了"自我",改变着现实主义本身的次元。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树立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群山回唱》中女性人物的杂交性身份解读
-
作者:
张淼
王佳英
来源:
理论观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群山回唱》
杂交性
-
描述:
卡勒德·胡塞尼的新作《群山回唱》通过描述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之间的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深刻反映出因战争和贫困而被迫离开祖国的当代阿富汗移民在西方社会所面临的身份困境。本文利用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的杂交性身份理论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妮拉、帕丽以及新生代移民小帕丽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具有杂交性特征的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危机。
-
凯瑟琳·安妮·波特短篇小说中女性关怀主题探究
-
作者:
李英姿
来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灰色骑士》
伦理关怀
《被遗弃的维瑟尔奶奶》
《开花的犹大树》
凯瑟琳·安妮·波特
《灰色马
女性关怀
-
描述:
凯瑟琳·安妮·波特是20世纪上半叶成就卓著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她的作品独具风格,且以短篇小说见长。在她三部代表性短篇小说《被遗弃的维瑟尔奶奶》、《开花的犹大树》和《灰色马,灰色骑士》中,波特对三个不同的女性人物的塑造更多地向读者还原了人物内心真实体验,从而揭示深刻的伦理内涵,彰显了作品深情的伦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