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缺失与觉醒: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女性形象的蜕变
作者: 况美燕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身份缺失   女性形象   女性觉醒  
描述: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很少,女性身份几乎缺失。本文主要从女性的视角,分析文中女性从身份缺失到女性觉醒的形象的蜕变过程,以及导致这种蜕变的原因。
影视剧里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偏见
作者: 宋美娅   吾名   来源: 祝你幸福(上旬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就连《人民的名义》这样的正剧,都有各种对女性的歧视。小院昨夜起东风时,几家邻居就开始把餐桌搬到院子里了,虽是寻常百姓,淡食素汤,谈笑却常关风雅,比如说,"杨排风就是个天波府里的烧火丫头,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啊。"对门的那位阿姨,认字不多,杨门女将里的人物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她的知识哪来的?戏院里看来的。那时候,没有电视,戏院就是娱乐中心,戏院里上演的戏码,
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女性形象的他者气质
作者: 唐美华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   男性作家   菲勒斯中心   他者   女性气质   二元对立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威塞克斯   小说  
描述: "在最纯粹的男人的角度里,即使最独特的见解,也往往笼罩着社会规定的意识和影子,她沉迷于美妙深化的瞬间,却把日常的沉沦期间的现实变成虚无。于是女人消失了,成为寻求
子弟书中满族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美雨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男性作家   新妇谱   文学作品   民族精神   女性观   审美意识   形象研究   双蛾   感情生活  
描述: 子弟书是起源于乾隆时期,流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说唱文学。其对满族女性的描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满族女性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资料。文学作品是作者民族精神及其审美意识的外化,研究子弟书中的满族女性,除了对当时满族女性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之外,还可以窥见当时满族男性的女性审美观。在子弟书作者眼里,理想的满族女性应该是豪爽多于柔弱:"燕地佳人性子多,一团冷秀隐双蛾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作者: 王美玲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女性形象  
描述: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巨著。司马迁不仅刻画了帝王、将相、商人、医生等众多人物形象,还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或人性扭曲,或以坚强睿智流芳,或具有传奇的色彩。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将自己进步的人格观融入《史记》之中,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脱颖而出。
《阳光下的葡萄干》中柏妮莎的新女性形象
作者: 许美红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阳光下的葡萄干》   新女性形象   柏妮莎  
描述: 洛林·汉斯贝里(Lorraine Hansberry,1930—1965)是第一位在百老汇上演剧作的黑人女性剧作家。1959年,年仅29岁的汉斯贝里凭借自己的首部作品《阳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被授予纽约戏剧评论圈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剧作家、第五位女性作家、最年轻剧作家。通过描写芝加哥南部一个黑人家庭四天的生活片段,本剧反映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黑人家庭的价值观问题、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归属问题、阶级和代际冲突问题、黑人的夫妻关系问题、柏妮莎的女性主义问题等。本论文旨
三岛由纪夫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姚亚美   来源: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小说   三岛由纪夫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从三岛由纪夫的婚恋小说入手,试着从绚烂诡异的变态爱情、纯洁唯美的神圣爱情以及有缘无分的平凡爱情等三种婚恋类型来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20世纪40年代家族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叶美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族小说   抗战背景   悲剧女性  
描述: 20世纪40年代正处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亦是女性独立自主开始渐渐萌芽的时间段。一批描写家族走向穷途末路的经典家族小说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产生了,在这四部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中,悲剧女性形象仿佛更具有独特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家族小说,总结出了四类悲剧女性形象。
屠隆《昙花记》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徐美洁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昙花记》   屠隆   女性形象  
描述: 晚明被誉为思想史上的解放时期,众多的戏曲传奇作品,以表现女性挣脱束缚,追求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为主题。痴情而又勇敢,是该时期女性形象的主流,而屠隆作为同时代的著名曲家,其曲作《昙花记》中的女性形象却与主流创作大相径庭,她们主动放弃世俗社会中家庭、婚姻的幸福,追求宗教修持上的功德圆满。这缘于屠隆对女性真实境遇的冷静观察:自由与幸福并未为当时的女性敞开大门。于是,宗教的修持是他为女性设想的一个乌托邦避世之所,借由剧中人物予以表达。
爱永远不用说对不起:比较《永别了武器》与《爱情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吴美洋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的坚韧   爱情平等   女性形象  
描述: 《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与《爱情故事》中的詹妮,展现了美国女性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她们坚贞不移的爱情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她们的爱情也成为了女性们所追求的理想爱情。
< 1 2 3 4 5 ... 29 30 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