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美,米切尔原,健平改,李铁军,焦成根绘画】搜索到相关结果 460 条
-
主要社会问题
-
作者:
美
拜得
R.M.Binder
杨廉
来源:
商务印书馆
年份:
192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社会问题
-
描述:
书名原文:Maior social broblems:包括新文化与旧文化,社会发展论,家庭之道德文化,妇女运动之意义,工作的精神化,健康之必要,宗教的社会功用,实业之社会化,国家主义之功用,国际主义之需要等15章。
-
女性与学术研究 起源及影响
-
作者:
美
罗森
Rosen
R.L.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英文
权利
教材
研究
女性
-
描述:
本书为女性研究的入门性课程,它以例证的形式说明了女权扩张论的观点在学术领域里产生的碰撞。本书探究了11个主要领域,调查了在过去30年里女权扩张论学者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做出的批评。本书的特色包括,展示了学术领域内一个立体背景;主题涉及面宽泛;每一章前面都有序……
-
积极健康十个月 孕产妇锻炼计划
-
作者:
美
James
F.Clapp
徐健
来源: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妊娠期
健身运动
-
描述:
本书通过对300多位女性的研究得出,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在怀孕前、中和分娩后产生的多种影响,并为女性怀孕各个阶段的体育运动做了计划。
-
江西:抗洪一线处处活跃女性身影
-
作者:
黄璐
邹美红
罗敏
刘旭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江西:抗洪一线处处活跃女性身影
-
《典型美国人》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特蕾莎与海伦的对比分析
-
作者:
沈美玲
罗媛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典型美国人》
女性主义
女性人物
-
描述:
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其处女作《典型美国人》中描摹了以张家人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人在追求美国梦——成为“典型美国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欣喜、幻灭与无奈。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特蕾莎和海伦在实现各自美国梦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以及文化批评的角度对照剖析这两位女性人物,从而揭示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这两位女性形象启示读者从跨文化的视角管窥华裔女性的生存处境。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富家子弟》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李美婧
王一涵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富家子弟
女性主义
女性
-
描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坛,菲茨杰拉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悯的一代"的代言人,是"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小说中三位女性形象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文
-
生存困境中人性的异化——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樊青美
王红霞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生存困境
人性
女性形象
异化
-
描述:
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张爱玲的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其笔下的女性多在物质与金钱的诱惑下,表现出灵魂腐蚀、亲情沦丧、爱情虚无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乱世背景下女性面对生存困境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异化。
-
罗切斯特和安吉·克莱尔的异同分析
-
作者:
马美扬
张旗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吉·克莱尔
罗切斯特
命运
性格
-
描述:
《简爱》与《苔丝》都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男主人公形象——罗切斯特和安吉·克莱尔。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罗切斯特和哈代笔下的安吉·克莱尔,都是命运多舛,有着浓厚的男权意识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同中有异。本文将从命运、爱情观、性格等方面分析他们形象的异同。
-
女性书写中的“城乡故事”:解读尼玛潘多的《紫青稞》
-
作者:
李美萍
范友悦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女性意识
爱情故事
-
描述:
本文以藏族女作家尼玛潘多的长篇小说《紫青稞》为研究对象,探讨这部小说所着力塑造的两代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变迁,基于此,更为深入地思考这部小说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
作者:
郑永福
吕美颐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演变
中国近代
新女性
女国民
-
描述: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国民”,也是具有个体尊严与独立人格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国民与新女性的形象出现了整合趋势,“新女性”成为流行更为广泛的语汇。由于在民族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中华民国始终未能成为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国家,因此民众的国民意识与国民观念,尤其是女国民观念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
1
2
3
...
37
38
39
...
44
45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