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清,蒲松龄,张兴东】搜索到相关结果 273 条
-
以陈染和林白为例看边缘叙事中的姐妹情谊
-
作者:
聂晓清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男权话语
书写策略
陈染
林白
边缘叙事
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
描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把自我救赎的书写投向了一贯被
-
颠覆·审视·逃离
-
作者:
聂晓清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母女关系
女性文本
-
描述: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对传统文学母性书写进行了彻底颠覆,还原了母亲的世俗和本真面貌,对母女关系的重新审视透视出女性书写中的逃离性,解构以后的重建依然困惑。 书写母亲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母题,“母亲”成为天然的人性角色和重要的社会角色,母性崇拜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然而。在男性文化叙事谋略中,“母亲”逐渐演变成一个承载象征意义的文字符号。背负着坚韧、苦难、宽厚、无我的深远意味在中国父权意识体系中穿行了上千年,成为“在女性所有角色中最具有社会兼容功能的亲缘符号”。九十年代的女作家逐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母性
-
艾丽丝·沃克及其妇女主义思想
-
作者:
肖志清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妇女主义
非裔美国女作家
女性主义
-
描述:
突显了艾丽丝.沃克最为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公开反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勇敢面对她的跨族婚姻和同性恋所带来的各种种族威胁和社会争议。尤其是她弃用女性主义(feminism)的传统字眼,而创造了妇女主义(womanism)来阐述她的女性主义见解。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奋斗抗争、谋求独立平等的历程,使美国黑人妇女恢复和重建了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并将反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阶级歧视三个任务统一起来。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丰富了女性主义的思
-
地中海之滨的“缪司”女神:简谈以色列的女性文学创作
-
作者:
钟志清
来源:
科学时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色列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地中海之滨的“缪司”女神:简谈以色列的女性文学创作
-
一个充满活力的支点(也谈“寻找男人”的女性文学)
-
作者:
亦清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一个充满活力的支点(也谈“寻找男人”的女性文学)
-
张洁笔下的女性世界──张洁“女性系列篇”浅析
-
作者:
朱自清
来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系列
女性作家
女性世界
爱情悲剧
张洁
中年知识女性
女性问题
知识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
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
描述:
张洁笔下的女性世界──张洁“女性系列篇”浅析
-
身体的压抑与觉醒:论中国(1949-1993)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清洋
吴晗
来源:
电影新作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海报
审美现代性
文化消费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现代性语境之下,身体和政治、消费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与消费逻辑仍旧是以男性为主体,因此视觉化的女性形象更加糅合了男权社会中政治、伦理、消费的三重意义。透过新中国新旧时期中国电影海报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来探寻新中国社会和群体情感的变革,探讨女性身体在社会、文化和政治中承担的角色,以及种种话语对于女性身体的描绘与塑造,从而描绘出一幅现代中国的身体文化图景。
-
“花凋”: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命运解读
-
作者:
杨爱
林何清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长
张爱玲作品
空洞
女性形象
疯狂
-
描述:
张爱玲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对女性命运、女性自身的成长与成长条件进行了探索。不论是艺术品中的描绘,还是现实中女性的体验,女性命运都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论文探究、解读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命运,并由此引发对当今女性相关问题的思考。
-
从边缘走向中心:《羞耻》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清花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羞耻》
后殖民主义
女性形象
边缘
-
描述:
《羞耻》是拉什迪的一部政治寓言小说,小说中塑造了众多被社会和父权制压迫的女性形象。拉什迪借助“美女与野兽”这一经典的童话故事,对西方传统文化中主导的男性权威进行了颠覆。女性在小说中的悲惨遭遇折射出小说中虚构的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新政权的野蛮与残忍本质,女性从故事的边缘走进中心,为她们书写了真正属于她们自己的故事。
-
新农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新变及创作征候分析:以近期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例
-
作者:
戴清
黄娅琴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题材
女干部
大众审美心理
新变
新女性形象
历史变迁
农村生活
城市化进程
新农村
电视剧创作
-
描述:
荧屏上的女性形象作为时代文化的载体与见证,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更新,勾勒出自身的文化轨迹,也折射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对话与交锋,反映着大众审美心理的历史变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枣花",九十年代之初的
<
1
2
3
...
6
7
8
...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