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王韬《淞滨琐话》的女性观与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殷小芳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文化内涵   《淞滨琐话》   女性形象   王韬  
描述: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
论《夷坚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作者: 马玉凤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坚志》   女性形象   妇女观  
描述: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广泛收集民间故事基础上编篆的《夷坚志》,以冥报故事的形式塑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妇女的真实面貌,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妇女观。
难以超越的困境——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哈代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陈海燕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   困境   男权思想   哈代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哈代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小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本文以苔丝这个女性形象为个案,总结出隐蔽的父权思想是哈代对女性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女性都注定无法摆脱困境。
莎士比亚不同创作时期中的女性形象概览
作者: 苏屹峰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锋,他的思想无不渗透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纬,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找出隐现其间的人文主义思想。
张爱玲笔下的“新女性”形象论析
作者: 温伟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新女性”   小说  
描述: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论中西对话中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婚姻问题:以《傲慢与偏见》与《伤逝》中的女性角色为例
作者: 徐从英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婚姻爱情   《伤逝》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和《伤逝》中的女性形象,显示出她们面对婚姻中自由问题和独立性(尊严)问题的态度,以及男性作为互补条件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中,女性主义影响下的社会婚恋观。
戴着枷锁“舞蹈”的女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作者: 柯常钦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畸形人格   悲剧人生   女性形象  
描述: 通过剖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揭示出妇女在封建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的迫害和资本主义金钱腐蚀之下 ,没有情爱性爱 ,沦入心理变态、人格畸形、由被吃变成吃人恶魔的悲剧 ,领略作者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独特体验 ,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张爱玲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
栖居在福克纳玫瑰花园中的女性:兼论福克纳人物塑造的存在主义倾向
作者: 尹志慧   刘海林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欺   超越   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自由   《莱巴嫩的玫瑰花》  
描述: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莱巴嫩的玫瑰花》是福克纳创作巅峰时期的两个短篇。它们不约而同地诉说着一个试图超越自我、以摆脱自在地位对自为冲动的束缚,从而努力实现意识选择的绝对自由,但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而陷入自欺,最终处于情境选择相对自由状态的悲情故事。福克纳所两位女性人物的刻画均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爱米丽和露易丝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式英雄。
反思现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恶母”形象
作者: 崔宗超   来源: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思   恶母形象   女性文学  
描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亲一向是牺牲、奉献、圣洁、伟大、苦难的象征。但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张爱玲开始,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一批女性作者的笔下,这种我们已经习惯的价值理想不复存在,圣洁伟大的母亲得到了一些女性作者越来越彻底的解构,被一系列卑微、丑陋的恶母形象所代替。这一现象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危险性和可怕性。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一些女性作者对张爱玲以及西方女权主义者产生了误解,一致走入了盲目解构的泥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