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种族、性别与文化——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丁晓春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女性
女性主义
-
描述: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精神独立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性别和种族双重歧视下黑人女性的内心痛苦和抗争,她清楚地意识到黑人女性在困境中重新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形象的艰难性和必要性,看到了建构身心解放、独立自主的黑人女性的理想自我的可能性。
-
唐传奇到宋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内变原因
-
作者:
赵维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话本
平民化
女性形象
唐传奇
审美趣味转变
-
描述:
唐传奇到宋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几百年的嬗变,从描写人间的传奇人物转而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从女性身份、性格、婚恋观和情欲观方面来剖析这种内变的动因。其变化的轨迹,是贵族化走向平民化的过程,是以文言小说单线发展走向以白话为主,文言、白话双线发展的过程。
-
《世说新语》之魏晋女性风尚论
-
作者:
黄兆宏
张宝静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风尚
魏晋
女性
-
描述:
古代女子在思想方面遵守无才便是德的操守,生活上顺从丈夫、严守妇德,附属于男子。但是成书于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却是另一番景象。她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以往对女性的要求大相径庭甚至相违背,在诸多方面展现出魏晋时期女性与众不同的风尚和独特的魅力。
-
“后现代的圣母”: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
-
作者:
杨慧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德拉
美狄亚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
描述:
相异于19世纪至20世纪前期苏联作家和20世纪后期俄罗斯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的创作,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反映了俄罗斯犹太文学的新动向。在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中,乌利茨卡娅同时塑造了"美狄亚"和"山德拉"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把"美狄亚"这一约定俗成的"女巫"塑造成"圣母",再通过"圣母"与"魔女"的对比,乌利茨卡娅肯定了"解构"基础上的"多元",但又批判了"解构"后的"虚无"。
-
在“天使”与“妖妇”之间―简爱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范景兰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叙事策略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
也谈莎菲形象
-
作者:
戴绛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与肉
莎菲
日记
形象画廊
丁玲
心态小说
性格
知识女性形象
恋爱观
武器
-
描述:
丁玲是以描写五四以后知识女性的生活而迈上文坛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丁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新鲜独特的知识女性形象,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形象画廊,也奠定了丁玲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知识女性形象系列的中心就是莎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莎菲这个人物,就成为评价丁玲前期创作的关键问题。
-
梁启超:中国早期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领军人
-
作者:
韩廉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性别公平
领军人
梁启超
-
描述:
在中国早期妇女运动中,梁启超像西方早期女权运动的先驱玛丽一样猛烈抨击了性别歧视教育实施的两大依据,要求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都实现性别公平,并与维新派努力使之在中国首次得以部分实现。其对性别歧视教育依据的解构最深刻,争取实现教育性别公平最积极,整体水平与玛丽不分轩轾,因而成为中国早期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领军人。
-
从中心到边缘——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男性形象
-
作者:
寿静心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意识
-
描述: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里,男子汉是女人的保护者、主心骨和人生的靠山,这样的观念经代代相传而成为一种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中,这种传统观念遭到挑战,男性逐渐从女性世界的中心地位移居边缘。本文通过对男性地位变化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变革和女性文学的进步。
-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范式转变初探
-
作者:
王慧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经验
二元模式
理论范式
女性主义
-
描述: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至今已显示出巨大的理论冲击力和颠覆力,成为不容忽视的批评流派.然而批评实践中亦有着批评视角单一,批评观念先行的潜在危险,多数批评成为单纯的政治批判及呼告,真正具有文学批评意义的论著仍不多见.必须有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取代简单对立的二元模式.而关于理论范式转变的讨论则需回到原点,重新检讨作为理论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的身体经验的含义.涉及身体这一概念的变化过程,何以由一种兼顾两性的含义丰富的生成性概念置换为一种单属女性的功能性器官?如果对此概念的涵义不能重新描述,理论仍将无法走出旧有的模式.
-
文学经典建构的政治性
-
作者:
陈义华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阶级
经典
性别
-
描述:
劳工阶级与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同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主导建构的文学经典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创作题材、式样上的差异。而差异的背后是文化的、创作目的的不同。用一个群体的文学标准去评价另外的群体的文学,甚至因此贬损另外一个群体的文学是荒谬性的。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活动,在文学经典的建构中隐藏着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建构为排斥、贬损、甚至是压迫他者提供了某种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