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梁启超】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论梁启超的妇女观
-
作者:
茹婧
来源:
传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启超
戊戌变法
妇女
妇女运动
-
描述: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梁启超:中国早期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领军人
-
作者:
韩廉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性别公平
领军人
梁启超
-
描述:
在中国早期妇女运动中,梁启超像西方早期女权运动的先驱玛丽一样猛烈抨击了性别歧视教育实施的两大依据,要求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都实现性别公平,并与维新派努力使之在中国首次得以部分实现。其对
-
历史书写与新女性形象的初立:从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一文谈起
-
作者:
胡纓
来源: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书写
梁启超
康爱德
性别观念
现代
-
描述:
本文以梁啓超1897年寫的〈記江西康女士〉一文爲核心文本,比較基督教會歷史檔案及康女士自己的作品,藉康女士這一具體例案,探討性別觀念與近代歷史書寫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梁啟超的〈記江西康女士〉,勾畫了一個「以中國之積弱引爲深恥,自發大心,爲二萬萬人請命」的新式女性康愛德,使她成爲古代才女的對立面,成爲歷史發展的化身,中國前途的希望。這個「歷史發展」「中國前途」是有特定歷史含義的,是戊戌變法前夕維新派的歷史構想。基督教會當時所設想的「歷史發展」「中國前途」與維新派有一些相同之處,甚至有些語言也十分相近,如鼓
-
梁启超的女性文学与女性情感观
-
作者:
刘洪艳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情感
梁启超
新人格
新民
女性文学
-
描述:
梁启超在19与20世纪之交至五四时期对民权与女权运动提倡与鼓吹的同时,也热心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情感的研究与张扬。其专论女性文学和女性情感一节文字,努力通过对古代文学中这类诗词曲文的分析研究,传递出其
-
最是人间留不住:读林徽因的文化之美
-
作者:
陈汉波
来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梁思成
费正清
梁启超
文化交流
林徽因
金岳霖
知识女性
林长民
中国女性
-
描述:
中国女性之美,我看重掩盖于容姿下的文化之美.可惜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女子以貌取人,无才便是德,即使象李清照、朱淑真、管道升、柳如是那样的知识女性,其才华也不过似散落在男性文化时空中的零星萤火,隐隐约约,难显文化个性之美.直至“五四”前后,国门洞开,新思想、新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碰撞、交融中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幸运的时代再造了一代幸运的女性——释放小脚,走出闺阁,婚姻自主,男女同校……从此,中国女性开始摆脱人身依附,开始走向自主、自强、自立之路;从此,中国女性形象因涵泳文化精神而渐
-
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解放运动
-
作者:
王纪鹏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戊戌变法时期
女子参政
唐群英
梁启超
资产阶级
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运动
向西方学习
妇女界
孙中山
-
描述:
一、戊戌变法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肇始于戊戌变法。鸦片战争的惨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资产阶级思潮东渐的过程中,妇女解放运动思潮也悄然传入。戊戌维新时期,妇女问题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
-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
作者:
尹美英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国近代
梁启超
妇女解放运动
戊戌时期
妇女运动
中国妇女
康有为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时期
-
描述:
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集中于戒缠足、兴女学等方面,这也是近代妇女解放的起点。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爱国活动表明,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征程,是从踏上救国道路起步的,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是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的:觉醒的妇女,一方面在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中冲锋陷阵;另一方面反封建,为争取自身自由解放而拼搏斗争。
-
“女性文学”的反思
-
作者:
陈凤珍
王玉华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生活
女性情感
女性作家
新时期
梁启超
妇女文学
女性意识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反思
-
描述:
面对当前女性文学薄弱的边缘化现状,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何为女性文学?中国女性文学如何既能体现女性意识,又能担当社会责任?以及在新的世纪,如何积极探讨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