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不同时代,母性的不同语义
作者: 李会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丑陋   圣洁   痛苦   母性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题材的作品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细细品来,女性的形象与意义是区别于母性的,虽然她们之间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不同作家母性的意义做了不同的诠释。
欧洲19绘画女性形象之:莎乐美解析
作者: 唐毅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女性  
描述: 在西方美术史中,美丽的女性往往是书中或画里不可或缺的主角.从14世纪到19世纪初,这些女主角往往以圣母玛利亚之貌出现在充满宗教意味的圣像画里;又或是幻化成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女神维纳斯,以曼妙迷人的美丽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她们往往代表了某个时期艺术上美感的共同体验,或是画家心中所追求的理想美的形象.
知性女性的多面自塑——论性别认同危机与20世纪80年代女性
作者: 廖峻澜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同危机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女性群体创作所普遍呈现的性别认同危机。
从《简爱》到《吕贝卡》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倒退
作者: 江梅华   马列义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独立   女性意识   平等  
描述: 本文试图比较《简·爱》、《情与仇》和《吕贝卡》的女性形象,阐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独立及其意义。
矛盾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对男权话语的反叛与沿袭
作者: 余铮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沿袭   反叛   茅盾   传统女性  
描述: 茅盾在创作中成功地塑造了以静女士、方太太等为代表的具有传统美质的女性形象。他在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描写中,对女性的态度是微妙的,一方面对女性的爱怜,对她们的命运的关心,希望为她们找到一条适合的生存之路;另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文化价值观念在他心底的深深积淀,使他无法跨越这历史因袭的巨大障碍。因此,他在作品中不时的陷入矛盾的境地,一面去凭借现代意识去消解一些男权观念,一面又显示了他的传统男权意识。
月份牌广告画中的民国流行女装
作者: 孙志芹   马丽丽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衫袄裙装   改良旗袍   民国时期   西式洋装   月份牌  
描述: 本文从民国时期特有的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民国期间女装的流行趋势,从衫袄裙装到改良旗袍到新潮摩登的西式洋装逐一进行流行分析。
女性自我意识的三部曲:解读《觉醒》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
作者: 韩化冰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雷兹   自我意识   《觉醒》   埃德娜   阿黛尔  
描述: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评论界对其主题曾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三个主要女性人物:"沉睡"的阿黛尔、"觉醒"的埃德娜和"清醒"的雷兹的解读来进一步分析作品主题中女性的自我意识。
从电影《庭院里的女人》看两位女性人物的反叛精神
作者: 陈云丽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视角   赛珍珠《庭院里的女人》   反叛   女性  
描述: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根据赛珍珠同名小说《群芳亭》改编而成,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的思想状况。五四运动把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传到了中国。在此时代背景下,电影中的女性既有对传统的维护和尊崇的一面,又有对传统的挣脱和反叛的一面。赛珍珠以一位外国作家的笔触对中国女性的思想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为全世界的人们呈现出一个外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新视角。
试论邓颖超的婚恋观
作者: 杜玉粉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主   邓颖超   自由   婚恋   和谐  
描述: 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楷模,邓颖超关注着与妇女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婚恋观上,她主张妇女要敢于和旧的婚姻制度抗争,实现婚恋自主和婚恋自由:对于关系终身幸福的婚恋,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谨慎的态度:她的婚恋观引导我们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奴隶叙事中的性别视角分析:对比研究《女奴生平》和《一个美国黑奴的自传》
作者: 张丛丛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格拉斯   雅各布斯   奴隶叙事   性别  
描述: 奴隶叙事是19世纪随美国废奴运动而兴盛发展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奴隶的切身经历为基础揭示了蓄奴制的残酷无情,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作为奴隶叙事的代表作,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一个美国黑奴的自传》和哈里特·雅各布斯的《女奴生平》,体现了男性奴隶和女性奴隶叙事者在阐释蓄奴制中的不同。虽借鉴了西方传统的文学体裁,如自传、引诱小说和情感小说,但奴隶叙事的独特视角和写作技巧超越了传统,为黑人及女性文学提供了创作范本,在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