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浅谈秦观词的女性形象
作者: 罗静妍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歌姬舞女   秦观   闺中思妇   女性形象   民间女子  
描述: 秦观,北宋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在其传世的百余首词作中,有约二分之一的词是描写女性题材的。本文从这些词作入手,分析秦观词中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了解秦观清丽凄婉的词风,以及他朦胧的女性平等意识。
浅析《镜花缘》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商国昌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观   《镜花缘》   女性形象   德才观  
描述: 李汝珍的《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反映女性问题的力作。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女性命运的问题,其中对女子的“四德”进行了新的定义,从妇德、妇容、妇功等方面对德才观和审美观的探讨突破了传统观点,并为今后探索女子的命运与出路反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探究
作者: 王庆湘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妇女   女性形象  
描述: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属于最弱势群体,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面旗帜的鲁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表达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并致力于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这一点刚好与五四反封建的思想主题相符合。
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述
作者: 王雯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的文学统称为现当代文学,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开始以白话文做为写作的语言,这是我国文学进入大跨越时代的标志。女性形象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们都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来进一步反映时代的背景和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下面笔者就浅谈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
作者: 郑青   谢春林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20世纪众多的华裔作家中,谭恩美和汤亭亭的作品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从她们的小说中折射出不同的女性世界,也反应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在中国旧社会文化中生长并受其影响的无奈母亲,生于异国文化,却与有着传统思想的母亲不断抗争的女儿。母女间的冲突与和解也是不同时期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及融合,反应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下的女性主义。
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精神困惑
作者: 王雯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困惑   知识女性  
描述: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改革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和精神世界。文学中出现了一种自我精神困惑的形象,这类人不仅仅困惑生活的基本问题,并且进入一种超越自己的思考,偏执于自身的精神思索,这些人主要以知识女性为主。本文将探讨相当代文学中知识女性的困惑问题。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
作者: 刘瑾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史   《流言》   女性观   张爱玲散文   女性散文   女性心理   四十年代   女性形象  
描述: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的杰出女作家,她的女性观在她所写的小说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但是在她的散文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四十年代,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的诞生,打破女性散文悲伤、哀怨之气,以一种轻松、冷静的笔调畅谈人生。本文以《流言》中的几篇散文为例,来探讨其散文中所表现的女性观,以女性的视角来挖掘其散文价值。
从主人公人物形象看《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作者: 郑常军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生命体验”。[1] 1女性主义的定义 在当代,在全世界的总体范围内,女性的地位在逐步提高。女性总统,女性高管,女性富豪,这样的词汇在我们的生活的今天已经不觉新鲜。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李紫欣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呼兰河传   异化  
描述: 通过对《呼兰河传》文本的细读分析以及分析文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从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设置和社会舆论和这两个方面,解读隐藏在文本中萧红的女性意识。
“女性崇拜”与“男权中心”的对抗
作者: 文艺   来源: 俪人(教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阐释,《高老头》里面存在着两种思想倾向。从高里奥老头将女儿作为生命的中心、拉斯蒂涅克狂热地追求贵族女性,可以看出文本的“女性崇拜”色彩;而从文本的以男性为焦点的叙述视角、大量悲剧型女性人物形象、作家的女性价值批判之声,又能明显地体会到“男性中心”的存在。本文首先将对于“女性崇拜”以及“男权中心”两种观点,在原文中找出依据进行分析;接着,本文进一步比较“女性崇拜”与“男性中心”两种思想,发现“女性中心”只是表层,实质仍是“男权中心”。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