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
作者: 于青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解放   张爱玲   女性内审意识   女作家   女性意识   传统意识   深层意识   个性解放   女性文学   作家群  
描述: 四十代曾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名曰《蛇与塔》:其寓意为妇女到哪里,对妇女的压迫、虐待、轻视、玩亵便到哪里,社会之塔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走出伊甸园的娜拉们的前途。女性意识最初与社会的交锋中,暴露出女性深层意识中传统意识的顽习。当五四掀起的个性解放运动趋于低潮时,女性意识的先天匮缺也导致女性文学落入低潮。从表面上看,落入低潮的女性文学多是写了女性的苦闷,表露出她们在社会之塔的重压下艰难挣扎的窘况。与女性意识觉醒期的昂扬奋发相比愈显其苍凉。但当我们透过这层苍凉的气氛而注目女性文学所渲泄的实质时,便会发现,女性文学的低潮
沉思在女性文学研究的园地里
作者: 陆文采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者   女性作家   女主人公   女作家   女性意识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作家作品   新女性   作家群  
描述: 中国的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女性文学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它与我们整个民族的辉煌的文化相较,是极不相称的。这是由于研究者的女性意识不浓,还是我们女性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不强烈,没有激起人们的共鸣?问题的探讨须从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开始。
发扬“四自”,完善自我(社论)
作者: 中国妇女报社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发扬“四自”,完善自我(社论)
王西彦早期小说创作中的恋母情愫
作者: 刘剑虹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群体   中国社会   作者   创作道路   小说创作   母亲   三十年代   个人风格   女性形象   恋母  
描述: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似乎于突然之间崛起了一个青年作家群体,他们“生机勃勃,富有潜能,与变动着的中国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一出手就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每一个都年青得让人嫉妒”。王西彦就是
“妇女形象”批评
作者: 特丽尔·莫伊   张来民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女作家   妇女形象   新文学   妇女文学   西方文学批评   西方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女权主义批评是西方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随着女权政治运动的日益高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批评方式。这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具有强烈政治性的文学批评。它试图抛弃男人的“眼镜”,用妇女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并努力创造妇女自己的新文学.长期以来,由于妇女在社会中受到岐视,相应地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一直很低。正统文学批评完全以男性的批评标准和审美理想去衡量女作家的创造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抹煞了妇女文学的独特性。毫无疑问,女权主义批评的产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转
“妇女形象”批评
作者: 特丽尔·莫伊   张来民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形式   正统文学   文学作品   妇女形象   妇女文学   意识流小说   批评标准   女权主义批评   文学批评史   批评方式  
描述: 女权主义批评是西方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随着女权政治运动的日益高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批评方式。这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具有强烈政治性的文学批评。它试图抛弃男人的“眼镜”,用妇女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并努力创造妇女自己的新文学.长期以来,由于妇女在社会中受到岐视,相应地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一直很低。正统文学批评完全以男性的批评标准和审美理想去衡量女作家的创造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抹煞了妇女文学的独特性。毫无疑问,女权主义批评的产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转
积极、活跃的北欧妇女
作者: 胡康大   来源: 欧洲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活动   高等教育   妇女地位   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运动   自身解放   北欧国家   挪威   男女平等主义者   妇女组织  
描述: 从世界角度讲,北欧各国妇女投身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特点可归纳为开始早、热情高、范围广。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战后工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使妇女进一步走向社会,这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相应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她们在政治领域里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一、妇女运动及其组织19世纪,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缺乏法律、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权利,欧美各国普
未来的妇女和年轻人
作者: 费怡平   来源: 未来与发展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业化社会   工业化国家   年龄组   妇女运动   母亲   发展中国家   活动表现   历史发展   未来社会   影响方式  
描述: 妇女对未来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她们对孩子和年轻人的影响表现出来,特别是通过她们参与适合于未来社会的活动表现出来。从北方和南方所获取的数据和经验来看,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妇女影响的根源。妇女同孩子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本文的焦点——毫无疑问地对妇女的现在和将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妇女在建设未来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妇女是:
从五四妇女运动看妇女解放的新思路
作者: 李重萍   来源: 理论与改革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前后   湖南女界联合会   妇女解放   二十世纪初期   娜拉   儿童公育   五四时期   女性主体意识   女权思想   向警予  
描述: 蓬蓬勃勃的五四妇女运动以她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傲立于历史,因为她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序幕。也就是说,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八十年中,虽不断发出女权呼声,但只是些上层妇女的微弱呼唤而不能形成运动。在中国妇女解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运动,成为彻底反封建的群众性运动,是从五四时期真正开始的。研究我国妇女运动的这段历史,我们看到,它在当时所提出来的一些
从丁玲的“女性形象”看丁玲的妇女观
作者: 叶昌前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者   女主人公   莎菲   妇女解放   小说创作   中国妇女   丁玲   伦理道德   女性形象   妇女观  
描述: 可以说,人们还没有注意到丁玲的名字之前,先就熟悉了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梦珂,莎菲。以后,人们发现在她的一系列小说创作中,妇女形象占有重要位置,不少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丁玲以她女性作者特有的那种委婉和细腻,以她自幼经历的特殊家庭遭遇和本身存在着的对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敏感性,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妇女形象。《梦珂》、
< 1 2 ... 28 29 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