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 】搜索到相关结果 96 条
母爱,自我,孤独及两性对峙
作者:
邢军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孤独
自我
女权主义
母爱
两性
描述:
《白夹竹桃》是美国女作家珍妮特·菲奇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出版后,连续数十周排在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小说以一位名叫阿斯特里德·马格努森的女孩为主人公,叙述了她因为亲身母亲入狱而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寄养家庭中流浪的成长经历。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少女特殊的、复杂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又以阿斯特里德为核心,将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女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真实可信的女性形象长廊。作为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白夹竹桃》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当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精神危机。
《紫颜色》的人物和主题
作者:
张戈平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种族融合
妇女主义
《紫颜色》
人物
主题
描述:
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是她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本论文分析了《紫颜色》中的人物和主题。黑人女性人物是小说描写的重点。西丽亚,一个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南方黑人女性,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从一个身体,精神,性等各方面受虐待的小姑娘,成长为经济上,精神上完全独立的妇女。论文也讨论了小说中其他的女性人物形象,如:莎格,耐蒂,索菲亚。之后论文探讨了几个黑人男性人物,如某某先生(艾伯特),哈泼,阿方索和塞缪尔。关于小说的主题,论文探讨了妇女主义,种族、阶级和种族融合。妇女主义就是黑人女权主义。艾丽斯沃克称自己是
生命的探索:欧茨悲剧艺术展现生存危机
作者:
刘丽红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艾丽斯·沃克
完整
生态女性主义
和谐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是当代黑人文学最具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因小说《紫颜色》而享誉盛名,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中,沃克以创作思想深邃而著称。她着力于描写黑人女性所遭受的艰难和痛苦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她在创作中更多的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环境—大自然的真切关怀,关注对人类生存和世界和平造成威胁的一切问题,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沃克的小说《宠灵的殿堂》,旨在实现男人,女人,自然
相似的婚恋书写,不同的精神向度:王海鸰、六六婚恋小说之比较
作者:
张宁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结局设计
语言风格
叙事话语
形象塑造
精神取向
描述:
07年《大校的女儿》的火热播放,2009年《蜗居》的家喻户晓,人们对王海鸰和六六的关注与热捧早已超过了对一般女性作家的追捧。在这个人们都在质疑婚姻是否是爱情坟墓的年代,她们的作品似乎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婚姻真知的门。不仅如此,透过剧本分析她们的婚恋小说文本,也会发现,他们的同与不同对我们研究女性写作来说已显得至关重要。她们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文本都塑造了全身心投入而终被抛弃的弃妇形象和自强自立将个人发展放在首位的崭新女性形象。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了相似的故事构思模式,运用了相似的叙事话语。这
回归伊甸园
作者:
郑文桥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辛格
两性意识
传统
性战
和谐
描述:
素有“最后一位犹太作家”的辛格,时时刻刻把自己的作品有意无意地打上了犹太民族的烙印。在男女主人公角色善恶评断上,辛格更推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与女性,这正是本文研究辛格小说男女两性意识的切入点。本文主要以辛格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剖析笔下的两性人物,通过抓住男性主人公对信仰的摇摆状态借以挖掘笔下两性“性爱——性战——性爱”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犹太传统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它为男女主人公的自我性别定义奠定了基础,其次,它是男主人公确定心中理想女性的首要因素,再次,它也是召唤男主人公回归犹太传统、重拾犹太男性身份
人与花心各自香:论《红楼梦》与《镜花缘》的“花人幻”
作者:
张彩霞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花人幻化”
“以花喻人”
《镜花缘》
《红楼梦》
“花神”形象
描述:
《红楼梦》与《镜花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集大成的两部小说。两部著作都塑造了众多美丽出众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曹雪芹处处“以花喻人”,而李汝珍则塑造了百位“花神”群像,因此,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和“花”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基于此,笔者主要运用文本比较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赋予“花”的深刻内涵与作品中的众女子进行比附、对照研究,通过对《红楼梦》众女子与《镜花缘》中百位“花神”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两部作品中“花与人”的比较研究,系统论述了《红楼梦》与《镜花缘》中“花与人”之间的关系,继而探求“花
决裂与突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戏剧艺术初探
作者:
李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主义
戏剧艺术
德语文学
戏剧创作
颠覆意识
女性形象
耶利内克
描述: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 i ede Jel i nek 1946- )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当代德语文学界最具有争议的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剧本具有强烈颠覆意识。她将戏剧创作的原点以寄生物的方式根植于男性经典文本中,重写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重塑女性形象,通过情色与暴力的描写表现男权中心主义文化下女性的极度压抑与扭曲,颠覆父权价值体系中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表达女性群体的声音。同时,耶利内克以反传统的颠覆意识对传统的戏剧样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形成了耶利内克式的戏剧语境,使她的剧本“从
论海明威主要作品中反映出的性别意识
作者:
孙静静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性人物塑造
海明威
性别意识
性别研究
描述: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和短篇故事。海明威以其简练、克制的“男性”写作风格,及描写男性的追求、生活哲学而著称于世。或许是因为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太深入人心的缘故,许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人物,或者只善于塑造没有女性的男性形象。许多研究海明威的评论家,批评其对女性的追求与痛苦冷漠无睹,有些评论家甚至指控他对女性怀有敌意。然而,笔者在性别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仔细研究了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艺术特征,惊奇地发现
《慈悲》与《宠儿》的伦理解读
作者:
包亚楠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宠儿
慈悲
伦理
女性成长
描述: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坛及世界文坛不可忽视的代表性人物。不仅是因为她于1993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极具魅力的文字征服了读者和评论界。纵观莫里森的九部小说,她的作品借助种族和性别身份的同时又实现了超越,将黑人文化重新再回评论界的视野。《慈悲》与《宠儿》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虽然不同,但是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所遭受的肉体苦难和内心煎熬是相似的,都体现了伦理观的遵守和背叛,莫里森也借此向读者展示了她对黑人女性成长的人
考察日本报纸中的性差表现
作者:
刘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报纸女性学
男女平等
差別表现
女性形象
描述:
报纸等媒体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日本报纸的内容从性差的角度来看,却存在一些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日本的报纸在描写女性和男性的时候,大多采取以“男性为主”的标准,对于女性使用不同于男性的表现手法。而且日本的报纸通过不断地传递这样一种“失衡”的“不公正”的信息,导致了进一步加深了“男性优势”的价值观和“性别分工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的报纸在描写女性和男性的时候,究竟有那些不同,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想办法去改变它,使日本报纸不再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