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求自我——对《秀拉》中女性角色的分析
-
作者:
杨黎迎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秀拉
寻求自我
黑人女性
-
描述:
1993年,托妮·莫里森作为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这标志着黑人文学正式登上世界文坛。这位高产作家的近十部作品不仅屡次登
上畅销书榜首,深受读者喜爱,而且以其无与伦比的前卫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
受成为文学评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她的不懈努力,黑人文学,尤其
是黑人妇女文学正在成为美国文学迅速发展的劲旅。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不仅描述了一些从未在其他美国文学作品中出现过
的黑人女性形象,而且散发着浓郁的黑人文化气息。本文旨
-
海斯特·白兰:孤独的社会变革者——试析霍桑的社会变革观
-
作者:
刘晓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字》
孤独
霍桑
社会变革
-
描述: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自其问世以
来,这部作品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成功地塑
造了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海斯特·白兰。本文作者认为,海斯特的
抗争体现了霍桑的社会变革观。
霍桑在《红字》中以女主人公海斯特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向往真正的
美好爱情为线索,表现了海斯特对更为合理的社会新秩序的不懈追求。霍桑赞
同海斯特为争取自由幸福和纯洁爱情进行的斗争。在作品中,霍桑以充满同情
-
求赎的困惑与理性的探寻——论李昂女性主义文学的嬗变
-
作者:
朱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性
李昂
演变轨迹
-
描述:
作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女性主义是李昂思想的出发点和精神所
在。本文拟从李昂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入手,采取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女
性文学观来解读李昂女性文本的创作,力图梳理出她的女性意识在不同创作
阶段的演变轨迹,借鉴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其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整体研
究。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赖以存在的精髓,它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女性特
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机制使得她们在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时有着不同于男性
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同时,女
-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刘红梅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池莉
女性意识
小说
-
描述:
池莉小说所表现和捕捉的生活的切入点虽然涉及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但她创作的主题和焦点却始终离不开武汉社会生活背景下女性们的生存境况和以女性为中心的百态人生.因此,池莉小说透露出的女性意识是极为浓郁的.本文从池莉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及其富有个性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就池莉小说中礼赞现代女性自信、自尊、自强而传导出的对女性世界和命运的深层思考进行了探析.
-
介南德尔·古马尔小说创作论
-
作者:
魏丽明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印度现代文学
心理分析小说
介南德尔·古马尔
-
描述:
介南德尔·古马尔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重要性在于他是印地语文学史上第一位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为印地语小说注入自由的人文精神。他以小说为媒介,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世界,真实地再现印度民众的生存境遇和思想感情。他的小说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特别关注她们深受印度传统观念制约和束缚的命运,再现她们自身女性意识觉醒的精神历程。对他小说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文学造诣,更可以进一步把握人类的精神困境。他的小说对于认识印度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目的在于评介
-
张贤亮小说论
-
作者:
刘永昶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化
形式
创作心理
-
描述:
目前对于当代作家张贤亮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个文本的评析,并往往带有一定
的主观先验色彩。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张贤亮20年的小说创作作一整体关照,从内
容和形式上把握其创作的特征,并力求挖掘出张贤亮创作在当代文学的代表意义。
第一部分将张贤亮的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个人话语与主流话语的契合时期,
个人话语与主流话语的悖离时期,纯粹的个人话语时期。通过小说文本的分析证明
这种分期的存在,并结合对当代文学语境和张贤亮个人身世、气质的探究,指出这
种分
-
建构与撕裂
-
作者:
冯俊锋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承上启下位置的丁玲,有着卓越的才华、惊人的敏锐、丰富的经验、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认为,丁玲对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以“莎菲型”女性的形象,突破了女作家群局限于写“淑女型”的新女性个性解放,发展到“叛逆型”新女性向封建礼教猛烈的冲杀,进而又突破了女性个性解放革命+恋爱的模式,发展到新女性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融为一体。丁玲的这种突破,是她个体性精神构建、撕裂并整合的结果,作者试图跟踪丁玲创作寻找中国现代女性精神流变的路径,力求把握20世纪现代女性精神追求的一些普遍性特征,全
-
林语堂的女性观
-
作者:
邵娜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他的思想文化背景与同时代的作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看待中国女性时就有了别样的眼光。林语堂以女性为主角创作了七部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把女性的地位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她们不仅有青春靓丽的容貌,还有古老传统的美德,是天下完美女性的化身。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不需要借助一个"叙述者"来替她们讲述她们的故事,而是亲自登上舞台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她们不论处在什么样的艰难时世,不变的仍是她们的浪漫情怀。林语堂的这种创作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
-
东方女性的社会文化与命运的悲剧
-
作者:
鲁克莎娜
来源: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一.论文提要 《日出》、《名妓》分别是中国、巴基斯坦的两部现代著名作品,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两位主人翁:陈白露、乌姆劳两位女性的形象。陈白露与乌姆劳的共同点是两位聪明的“有心人”,她们痛心疾首厌恶那腐恶的环境,都想有所反抗,不同点在于陈白露是被当时的生活所迫而走上妓女生涯的,虽然对当时恶劣的环境予以反抗,但她放弃了。她,一个久经风尘的女子,断然地跟着黑夜走了。而乌姆劳则是从小被人逼迫而走上妓女生涯的。对这两个类同女性的生活描述,表现出了她们明知道“太阳”会升起来,“黑暗”也会留在后面。然而,她们又清楚“
-
丰厚的收获 成熟的追求
-
作者:
黄轶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河南小说
现实主义
多元化
薄弱环节
历史小说
城市小说
-
描述:
景下,从文化学、社会学、创作心理学、读者反应批评等视角,
对20世纪80-90年代河南小说创作的得失进行评析,以期对这个时
期的河南小说文学有个比较全面、比较清晰的认识。
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文本分析
1、深刻的寄寓,深广的忧
<
1
2
3
...
78
79
80
...
83
84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