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诗词中对女性的借代及其美学功能
作者: 李素平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练性   新奇性   借代   女性   形象性  
描述: 在古诗词的借代中,有关女性的借代占有相当的比重,它是诗人们描绘女性形象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古诗词讲究含蓄委婉,意蕴丰富,直接使用姓氏或名字吟咏女性,显得太直白庸俗,巧用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形象凝练,新奇突出,委婉含蓄;使女性形象鲜活生动,美丽多姿;使读者读之印象深刻,联想无限。
灵与肉的调和与偏执:《名优之死》与《春琴抄》中女性审美分析
作者: 杨宗蓉   孙晶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殉情   内在美   官能美   抗争   灵肉调和  
描述: 田汉的《名优之死》与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都是表现艺术至上的唯美作品。作品中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但对其人物进行审美分析,则又具有各自的审美特点,田汉侧重于女性的内在美与灵肉调和的思想,着重表现女性的抗争;谷崎侧重于表现女子的官能美和灵肉偏执的观点,着重表现超现实下的殉情。
出走与回归: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生存境遇
作者: 胡立华   来源: 东疆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生存境遇   出走   回归  
描述: 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具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分析她们的人生际遇,可以发现,张爱玲是怀着悲悯情怀,透视男权社会下,两种文化夹缝里的女性作为边缘人的尴尬的生存境遇.
“林下风气”:《世说新语》中女性的名士风神
作者: 赵建成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士风神   《世说新语》   女性  
描述: 《世说新语》中塑造了一些十分出色的女性形象。在世家大族的文化背景下,这些女性展示出异于其他时代女性的独特风貌,即名士风神。本文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与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世说新语》中女性的名士风神及其表现。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女性意识
作者: 杨若冰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道主义   白先勇   女性  
描述: 作为台湾第四代作家,白先勇在文坛上享有“奇才”的盛誉。在他的小说主人公中,以女性形象居多,表现出他对女性的特别关注。本文就是在解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基础上结合了女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以期更进一步发掘白先勇小说的文本价值,或许对白先勇研究有所裨益。
韩剧背后的韩国女性生活研究
作者: 张燕燕   来源: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韩国女性   韩剧   社会问题  
描述: 近几年来随着韩流热潮的兴起,韩国女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于韩剧中所展示的韩国女性形象,本文从接受教育、婚姻家庭生活、社会参与三方面对韩国女性进行对比研究,使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韩国女性的生活现状。
浅谈现代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作者: 郑希凤   来源: 大庆社会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特征   家庭新观念   现代女性  
描述: 现代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社会变革、体制转换过程中,现代女性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特征有机融合,有效扬弃,树立现代女性新形象,树立家庭新观念,将是现代女性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中西方女性文学发展之比较
作者: 宁大治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女性文学   发展  
描述: 西方的女性文学与中国的女性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文学.本文按时间顺序,分析了两者的发展及其关系,并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一研判.
《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思维嬗变史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女性文学”   嬗变   女性写作   文化思维   西北师范大学  
描述: 西北师范大学刘洁教授著《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思维嬗变史论》一书,2008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探讨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化思维,既集中于对中国女作家创作的分析解读,又与当下女性文学的研究有所不同。立足现
女性历史的书写:以《秀拉》和《你是一条河》为例
作者: 肖振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缺席   池莉   莫瑞森   女性历史叙事  
描述: 中国作家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和美国作家莫瑞森的《秀拉》都是书写女性历史,表现女性追求自我,探索女性艰难生存的历史,讴歌了女性不懈的追寻韧性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但由于国度有别,两位作家所处的具体环境也不同,两篇小说各具个性;另一方面,因为都属于女性历史的书写者,这两篇小说殊途同归,呈现出很多共同点。她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当代中美两国女性文学创作所达到的高度,这两个文本在女性历史叙事中表现出相同的对女性自由的追寻,在不同的表述中显示了当代女性自审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男性认识的深入。
< 1 2 3 ... 70 71 72 ... 229 230 2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