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南京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84 条
-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
作者:
高慧颖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历史唯物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发展
和谐社会
-
描述:
“女性发展”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伴随国内关于人的发展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女性思潮的传入和社会转型中日益凸显的女性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女性发展,女性发展研究成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视角。女性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尤其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下,促进女性发展、提高女性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女性发展,批判不合理的性别关系,追问不平等的根源,寻求性别平等
-
文化资本与打工妹城市生活世界的建构
-
作者:
朱虹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城市适应
打工妹
-
描述: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离开村庄,象潮水般涌进城市、进入工厂,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流动现象。在这气势磅礴的“民工潮”中,流动中的农村女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被称为“打工妹”的农村年轻女性,作为社会身份与社会性别双重弱势的群体,成为了社会学视野中女性研究的... >> 详细
-
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传教活动——基于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研究
-
作者:
宁璇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海外传教活动
美国女传教士
文化殖民主义
中国女性
-
描述:
自美国内战结束以来,美国女性传教士便逐渐走出了美国的国门而去到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福音。她们为基督教得以在世界大范围的传播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女传教士们就开始通过教堂等基督组织参加海外传教活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妇女委员会建立后,越来越多的女传教士在委员会的资助下得以出国传教,而去往海外进行传教的女传教士的人数也一度高达总传教人数的六成。尽管这些传教士总是声称自己进行海外传教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福音,但是研究这个话题的学者常常认为这是一种帝国主义下的文化殖民活动。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传教士实则是打着
-
二十世纪英国工党妇女政策的变迁
-
作者:
刘跃一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志愿活动
英国工党
工会妇女会议全女性决选名单
妇女参政运动
-
描述:
1997年英国大选,新工党藉“全女性决选名单”与“妇女大臣”两项政策,将101位女性送入英国下院。如果仅将该政策归为工党为拉拢女性选票而推出的政治筹码,则未免失之草率。因为,二十世纪既见证了英国工党的兴衰沉浮,也谱写了英国社会性别现代化的跌宕开合,而这两者之间又颇具渊源。城市化将英国社会性别中的维多利亚遗风撕开一条缝隙。女性独立意识的萌动,妇女组织的兴起与其对参政权利的渴望,汇成为一股合力。这股力量由静默走向喧嚣,使“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在历史记忆中留下“暴乱分子”的印记。作为妇女参政运动的两大领袖:福西特
-
列宁妇女解放思想研究
-
作者:
江颖颖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列宁
妇女解放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苏维埃共和国
-
描述:
妇女解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由于妇女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其所遭受压迫的特殊性,妇女解放不仅关系到妇女本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更关系到人类自身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能否实现;由于妇女所遭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要实现真正彻底的妇女解放又需要以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为先决条件。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意识到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重视妇女的重要作用并密切关注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他们在革命理论创建、革命实践以及革命成功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阿富汗重建:救济、发展、倡议
-
作者:
黄荣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济
阿富汗重建
倡议
国际非政府组织
发展
-
描述:
2001年来随着美军入侵阿富汗,阿富汗的重建也在波恩会议后随即开启。在国家和国际组织主导下的阿富汗重建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医疗、教育、信贷等社会经济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第前三章讲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阿富汗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外部环境。国际非政府组织在阿富汗数十年间随着政治局势和资金供给而发生着重要变化,从事着阿富汗难民和国内流民地救济工作。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人员也完成阿富汗化,资金的主要依赖各方承诺阿富汗的援助资金。在阿富汗重建背景下,国际非政府组织与美军和联军的军事行动保持距离,并且呼吁联合国在人道主义
-
改变未来——美国妇女组织的政治影响与贡献
-
作者:
于江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改变未来——美国妇女组织的政治影响与贡献
-
论哈罗德·品特舞台剧的戏剧空间
-
作者:
胡宝平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空间是戏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戏剧效果实现和戏剧意义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戏剧空间研究是当代戏剧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批评界对于英美剧作中戏剧空间的审美效果、戏剧功能和意义等缺乏关注。本论文借鉴20世纪西方戏剧空间理论,以及加斯顿·巴什拉、尤金·哈贝马斯、C.莱特·密尔斯、亨利·列菲弗尔、詹明信等人的一些重要批评视角,综合研究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舞台剧中的戏剧空间实践。品特的舞台剧的空间通常是以普通的、封闭的房间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但是剧情的发展显示,房间不仅是物理空间,而且是心理、情
-
清代湖湘女性文学研究
-
作者:
刘碧波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毛国姬
《湘潭郭氏闺秀集》
郭润玉
《湖南女士诗钞》
-
描述:
道光十四年(1834)毛国姬、毛国翰选编的《湖南女士诗钞所见初集》,实际上反映了明清易代以来至该集编纂期间湖湘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对湖湘女性文学和全国性地域文学专集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在清代中前期湖湘闺秀的创作中,早期频繁出现的绝命诗构成一道凄婉的文学风景,实际隐含着此时女性作家、选诗家和阅读者以诗歌作为道德载体的传诗心理。不过,随着湖湘文化家族的发展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有诗学自觉的湖湘闺秀家族正在逐渐形成,而由外省嫁入湖南的三位女诗人江峰青、戴珊和方曜诗歌中的“异域”元素,则引起了跨地域的文化碰撞与
-
《逃离》中女性的存在方式探析
-
作者:
牟秋嘉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逃离》
存在
-
描述:
《逃离》为当代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后期作品,共八个短篇,讲述了六个女性通过逃离探索自我存在的故事。小说集内的每一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遵循了女性从自欺、焦虑到自为、理想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她们的存在方式。门罗对女主人公存在方式的判断,是通过文本及潜文本间接体现出来的,同时,她也回应了加拿大传统生存观,表达了自己对存在的独特看法。这一主题尚未在学界得到充分讨论。因此,本论文试图拓展门罗的存在观研究这一领域,通过文本细读,探索门罗的《逃离》中人物的存在方式,及此作与经典作品的互文性、对加拿大批评家存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