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上海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81 条
-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与女性报道
-
作者:
杜玥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传播学
关怀伦理
女性报道
-
描述:
女性主义与传媒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兴起与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研究,再延伸至大众媒介研究领域的历史过程。女性伦理学是西方妇女运动的实践和后现代哲学影响下的产物。关怀伦理学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代表,受西方妇女运动和后现代哲学影响,以女性的身份来探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媒介中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女性主义一种最为通行的研究视角,广泛地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中。 本论文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首先对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传播学的发展背景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女性主义传播研究的现状进
-
试论家庭伦理剧对当下婚姻危机的透视:以《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为例
-
作者:
王臻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婚姻危机
转型期
王海鸰
-
描述:
社会转型期,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夫妻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婚姻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迫使人们密切关注婚姻的现状、质量和前景。于是,一大批表现婚姻问题的家庭伦理剧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下婚姻危机的社会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解读各种不同婚姻危机的艺术文本,让我们通过电视中的形象演绎,直面婚姻危机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理性思考爱情与责任,婚姻与自由,道德与人性、法律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而引出对婚恋道德观念的思考。 本文围绕家庭伦理剧如何反映现实婚姻危机问题,以《牵手》、《中国式离婚
-
乱世的梦魇:张爱玲小说男性人物形象研究
-
作者:
杨青泉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男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张爱玲(1920-199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的女作家。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以女性形象居多,但是也不应该忽视她笔下那栩栩如生的诸多男性人物形象。从她的生命历程看,家族血脉中的男性、与她文学交游的男性、前夫胡兰成等人都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她所处的时代看,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战争的威胁、变换的时局,让她目睹了许多男性生活境遇的变迁;从她生活的地点看,上海、香港特殊的地缘背景,呈现了男性多元化的生命景观。乱世中的男性既成为她小说中的创作素材,也构成了她文
-
国产家庭伦理剧“第三者”形象的社会文化分析
-
作者:
张艳芬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第三者
社会责任
婚恋观
-
描述:
当下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凡涉及到婚姻关系的热播剧,几乎必有“婚外恋”、“第三者插足”之类的情节出现。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映照着普遍存在的观众心理,也折射出当前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婚恋问题上的伦理困境。 本文采用作品分析和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对近几年国产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形象进行了集中梳理。在当下热播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中,有近80%的“第三者”形象是女性,而且,这类电视剧把造成正常家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也归结为妻子的无理取闹或女性“第三者”的贪慕虚荣。这种性别取向及女性形象塑造,不言而喻地表现出国产
-
童年•母亲•大自然—莫言小说基本叙事元素分析
-
作者:
曾庆利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童年
莫言小说
母亲
大自然
-
描述:
在当代中国小说史上,莫言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作家。他汪洋恣肆的话语风格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官化的书写,都令人耳目一新,他描绘了一幅又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塑造了一大批生命力昂扬的男男女女,建构起高密东北乡的艺术王国。 本文从莫言小说中的童年、母亲和大自然三个主要创作元素出发,通过与当代一些作家及一些传统写作对比,揭示莫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性和创新性,并试图揭示莫言的童年经验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构成他作品魅力的关键因素,是使他走向成功的作家之路的关键。 第一章立足于莫言的童年,主要分析童年的饥饿
-
超越女权—从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小说看其性别观的转变
-
作者:
孟德燕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解构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
描述: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都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纽约的社会风俗和礼仪,辛辣地讽刺了上流社会的保守、虚伪和对人性的压抑。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纽约系列作品中,华顿描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老纽约社会的婚姻和两性关系。这和她自身的成长的经历密不可分。她接受过老纽约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做上流社会客厅里的 “装饰品”,经历了婚后的苦闷和挣扎,最终挣脱了婚姻的束缚,成为一名以写作为职业的独立女性。 本
-
梦幻、失忆和恋父情结:论威尔基•柯林斯《白衣女人》中的潜意识
-
作者:
李晶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恋父情结
梦幻
白衣女人
威尔基?柯林斯
潜意识
失忆
-
描述:
威廉•威尔基•柯林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小说家。他的成名作《白衣女人》情节复杂、主题深刻,而且博采各类小说之所长,风格多样化。为此人们常常将这部作品称为“惊悚小说(Sensation Novel)的代表之作”。直至今日,这部作品仍然享誉西方文坛,为文论家所青睐。长期以来,文论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白衣女人》中的潜意识描写进行研究, 通过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人物的梦幻、失忆、恋父情结的分析,探讨其对塑造人物、设计情节、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
风情女子与人生悲剧: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房天明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牺牲品
卖弄风情的女人
汉纳?福斯特
女性主义视角
压迫
-
描述:
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1758—1840)是十八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有《卖弄风情的女人》(1797)和《寄宿学校》(1798),其中尤以前者闻名于世。作为早期的一部畅销小说,《卖弄风情的女人》在美国文学史上早已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国外的学者仅就小说中的城市、性暴力、社会意识等问题进行过论述,国内也鲜有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对于福斯特笔下的女主人公来说,她的悲剧命运是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因此就这一主题展开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以西
-
空间、人物与生活情感状态:《红玫瑰》里的摩登上海
-
作者:
刘艳艳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情感状态
摩登上海
空间
人物
-
描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历经了从中国传统的“城市”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都会”的过程,在文化层面上此阶段的上海则正处于现代和传统的转折点上。这样的上海是多元的、复杂的,能够也需要被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式的解读和诠释。本文是以二十年代盛行的通俗期刊《红玫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学文本分析和视觉文化分析的方法,展开对20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社会的解读,通过对一份杂志的深描,映射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摩登”状貌。本文以空间、人物、情感生活状态为论述架构,从外到内,层层剖析,深入解读20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社会的“摩
-
论《尤道弗的神秘》中安•拉德克利夫的女性意识
-
作者:
连洁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独立
女性意识
自我
-
描述:
安•拉德克利夫 (1764-1826) 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女性哥特小说家之一,在哥特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众多的通俗以及经典文学家。她以哥特小说为平台,注重描写女性在父权制压迫下迷失自我、发现自我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的经历,不仅揭示了父权制的黑暗与不公,而且激励女性挑战并反抗父权制。《尤道弗的神秘》是安最重要的代表作,显示出她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国内外大多数的批评家却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解读《尤道弗的神秘》,旨在探讨作家安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从
<
1
2
3
4
5
6
...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