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双扬形象的时代特征——兼谈女性文学创作视角
作者: 胡光璐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视角   生活秀   时代特征   来双扬   女性文学  
描述: 论文从来双扬对事业、知识、价值、情感以及对待困惑的态度,分析了电影《生活秀》中 来双扬形象的时代特征;并结合当前女性文学创作现状,呼吁女性文学创作要有广阔的时代视角。
新时期女性诗歌写作姿态嬗变论
作者: 凌孟华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   写作姿态   女性诗歌  
描述: 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进程的日渐深入,随着中国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文学创作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女性诗歌也迅速崛起。女性诗歌批评也随之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门话题。我们认为新时期女性诗歌虽然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总体上还不能说十分成熟。借用吴思敬先生关于“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的比喻性表述,本文策略性地把1977年—2003年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春天。 在对新时期、女性诗歌、写作姿
论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反叛叙事
作者: 周莹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历史   身体   家庭   反叛叙事  
描述: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女性文学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女性“以血代墨”的百年风潮中,女性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实践”,在世纪末的九十年代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九十年代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和全球一体化的开放空间为女性写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面对如潮的西方女权主义话语理论,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割裂处寻求自身发展的可能。本论文试图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入手,运用西方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理论,对迷乱而纷杂的九十年代女性写作进行叙事形态的梳理。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反家庭叙事 “家”
散落成尘的珠子——论汪曾祺故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康红辉   来源: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土小说   汪曾祺   女性形象  
描述: 汪曾祺女性观的形成,既源于和睦温馨的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童年时期他身边女性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得益于淳朴乡风的感染浸润。经历了适情适性的童年和坎坷多难倍受压抑的中青年时期以后,汪曾祺特别关注人性,尤其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命运。因此他在故土小说创作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从人性的角度主要分为健康舒展和病态压抑两大类,它们全面反映了汪曾祺的创作思想和美学追求。
试论中国大陆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宝娟   来源: 江海纵横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文化   淑女形象   中国   魔女形象   奇女形象   女性形象   强女形象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业化大潮第一次冲击了中国大陆,“当代中国电影文化面临着一种‘异己者’,女性文化不再辗转、缄默于男性文化的女性规范,女性的话语与女性的自我陈述和探究而扬日益地趋向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其在现实社会里面对种种困境和挫折,不断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完善、自觉与自省及意识形态转变的特点。
历史中的性别解读--以孝子图像中女性形象为例
作者: 雷虹霁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妇道   孝子/女孝子  
描述: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 ,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 :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 ,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试论关汉卿笔下被侮辱被损害女性形象的典型意义
作者: 王永红   来源: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典型性   社会生活  
描述: 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妇女被蹂躏被践踏的历史,尤其是妓女。关汉卿,这位勇敢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笔给这些女性以关注、同情和赞扬,成了文人士子中的第一人。对我们解读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文学悲剧的超越——乔治·桑文学创作新论
作者: 张柟   来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日蚀”现象   乔治·桑   女性怪杰  
描述: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以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为起点,跃上了争取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峰巅,实现了自身“主体”价值,成为影响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女性怪杰。但“损奉男”的传统文学批评观无法对她作出公正的评价,她身前身后遭遇的种种贬损,归根结底是女性文学批评的“日蚀”现象。
漂白的世系 不变的枷锁——书写黑人女性命运的《凯恩河》
作者: 凌建娥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系漂白   拉丽塔·塔德米   《凯恩河》   女性  
描述: 当代美国非裔作者拉丽塔·塔德米的处女作《凯恩河》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基质 ,以史诗般的气魄生动再现了路易斯安那州凯恩河地区百余年间三代肤色逐渐漂白的黑人 /有色人妇女紧密团结 ,带着不变的种族枷锁勇敢
“曹禺模式”的先天缺陷——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吕冰心   来源: 邯郸师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式   脸谱化   生命诗意   女性  
描述: 曹禺的剧作洋溢着生命的诗意,他以一种“青春型”诗人的创作感觉来创作话剧作品,使得作品在具有某种青春与生命冲动的奇异的力之美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先天缺陷,即,女性生命的辉煌、张扬与男性的困顿、委琐、苍白使人物设置呈现出“失衡”状态。同时女性角色自身的脸谱化倾向也削弱了角色的蕴藉性,作者男性偏狭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似乎有着“天生不足”的缺陷。
< 1 2 3 ... 44 45 46 ... 115 116 1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