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唐代贫女诗研究
作者: 毛毛绮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实风格   贫女诗   经济状况   唐代   婚姻   形象特征  
描述: 贫穷的女性作为标志性极强的社会角色,是唐代诗人笔下重要的人物形象。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后,诗人大量创作反映女性穷困至极的生存状况与痛苦心情的贫女诗,一改初盛唐以贫女作为次要或陪衬形象的习惯,深刻地拓宽了唐诗的内涵和文学价值。唐代贫女诗里有不少传世名篇,以其独特的描写内容、珍贵的史料价值、鲜明的艺术特征与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此前学界并没有对其作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本文拟在把握贫女诗的发展脉络与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贫女诗人物形象特征与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
反占有:《占有》女性群像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陈钏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占有》   模糊   妖魔化   拜厄特   女性形象   禁锢  
描述: 自1990年《占有:一段罗曼史》(Possession:A Romance)出版以来,拜厄特(1936-)及其作品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当前《占有》的研究热点与成果主要集中在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等方面,但尚未有研究对其中女性形象进行总体性梳理。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框架,通过文本细读对《占有》中的女性群像进行分析,从而一窥拜厄特的女性主义观。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生存环境的角度分析文本中被禁锢的女性形象:拜厄特在其笔下的封闭世界中尝试保全女性的生命与灵魂,使戴着镣铐的女性重获尊严。第二章研究模糊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
作者: 罗燕媚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迁   外资广告   文化融合   女性形象  
描述: 本论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的外资公司在华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一历时性的探索和分析。本论文把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如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化经济浪潮),试图揭示该时期该类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变迁,即从八十年代末的一度洋化到九十年代的本土化、民族化。广告的洋化趋势满足了中国大众的西方想象,而本土化与民族化趋势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本土的社会和文化,具有平民气象。外资公司在华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变化过程,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这一特定语境下的调整
技术、媒介与社会性别:广州市外来女工手机媒体接触研究
作者: 张炼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赋权   社会性别   媒介   技术   身份   外来女工  
描述: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服装制造行业女工日常生活的全景式观察,考察其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接触,探讨外来务工女性在远离家乡故土之后,媒介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试图揭示媒介接触对其社会性别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传播工具的手机在为她们提供通信联络的同时,也从技术化的角度维系着外来女工们社会性别,包括在父权制和家庭制影响下的母性角色,以及家长制的交友婚恋观。生活范围局限在工厂和宿舍两点一线的服装厂女工来说,媒介接触范围很小,手机作为娱乐的工具在有限的范围内挥着大众传播的功能,通过媒介内容传达女性形象,形成女工们对女性
《北洋画报》:中国服饰的时尚审美(1926年-1937年)
作者: 郑若之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洋画报》   服饰   女性主义   时尚审美   性别  
描述: 创刊于20世纪初的《北洋画报》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扇窗口。本文通过对《北洋画报》中电影明星、名媛闺秀、服饰广告、时装画设计、服饰评论等诸多服饰时尚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拟展现或还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众的服饰审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的变化。 《北洋画报》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繁荣-衰弱的历史轨迹。它以“传播新时事、提倡新艺术、灌输新知识”为办刊的宗旨,而一报多刊、女性视角、广东情节则是它的特色所在。透过《北洋画报》中所展示的中西服饰,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中西审美的观念、价值理念、消费观念的差异。
跨媒介视野下的严歌苓研究
作者: 肖雨竹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影视   抗拍   严歌苓   跨媒介  
描述: 随着媒介文化影响力的蔓延和浸润,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这已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场域,并跃升为文学研究不可规避的力量。消费社会的形成,媒介的迅速发展,都让文学面临着挑战。文学商品化,作家产业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现象。如果仅仅还是停留在文学文本内部研究,显得偏颇和不合时宜。本文在跨媒介视野下进行严歌苓研究,关乎了严歌苓的小说文本,影视文本,同时也把严歌苓本身作为一个文本放在了当下社会语境中来研究。主要涉及的层面一是严歌苓的创作,包括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二是严歌苓的姿态。第一章阐述严歌
离不开的“母亲”:母女关系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杨诗丽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母爱缺失   创伤书写   不安全感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为数不多备受各界瞩目的女作家,她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为基础,运用唯美苍凉的笔调为世人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她运用纯熟的语言技巧和淋漓极致的心理剖析,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女性形象,尤其突出的是母亲形象。张爱玲在小说里从不宣扬伟大的母爱,相反,她小说里的母亲形象,如《倾城之恋》里的白老太太,《半生缘》里的顾太太,虽然都不乏对子女的关爱,但是这些关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夹杂着很多自私的考虑,所以在关键时刻会不惜出卖儿女的终身幸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更是一个极端
革命·历史·电影:对陆、港两地电影中的辛亥革命之比较研究
作者: 李响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   大陆   香港   比较研究   辛亥革命  
描述: 本文从比较大陆和香港地区电影中的辛亥革命为出发点,探讨了若干问题,本文由五部分组成。一,绪论,此部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在不断丰富,陆港两地电影中的对此也有不同的表现,提出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这种不同、探讨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二,从对“革命”一词的释义开始,比较大陆和香港两地在电影中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大陆地区多比较正统,香港地区则包含有反思和质疑。三,以电影中孙中山、革命者、女性的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两地在塑造人物时的不同特点,大陆地区人物普遍高大全,香港则具有平民化的特征。四,从影视视听语言的角度
论於梨华小说“异族婚恋”叙事中的女性书写
作者: 李培培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族婚恋   於梨华   叙事   女性书写  
描述: 於梨华作为北美“留学生文学”的重要参与者,文学创作和研究在扎根北美的过程中体现了相对完整的延续性,因此这一个案具有文学和文化跨界的代表性意义。於梨华的小说存在大量“异族婚恋”书写,大部分作品以女性为中心视角展开,围绕女性生存、情感遭遇、文化理解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文学艺术上也蕴含丰厚饱满的美学张力。研究首先从叙事视角、叙事基调和叙事情感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叙事学理论对“异族婚恋”进行具体分析,把研究焦点与重点集中于“海外”、“华人”、“女性”,对小说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其次是探寻
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模式分析
作者: 丁小伦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杨嘉为教授|饶芃子为教授
< 1 2 3 4 5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