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复旦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102 条
-
论彭小莲的故事片创作
-
作者:
金味庭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彭小莲
乐观结局
现实主义美学
上海历史
社会和文化
电影主题
女性
-
描述:
上海电影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896年8月,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1,这是在中国本土第一次放映的电影。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了由郑正秋、张石川
-
论马俪文的电影创作
-
作者:
谢珊珊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马俪文
现实主义
商业电影
电影时空
-
描述:
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分三个部分对马俪文的电影进行较为全而、系统的分析,并将从中概括出马俪文作为一个新生代的女性导演,在电影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力求找出其从前期到后期创作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第一章从女性视角的角度深入剖析马俪文在电影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异乡女性的都市成长主题,围绕着“闯进-打破-融入-拯救”这样的创作模式进行具体评析;同时也介绍了其女性视角下看待两性的不同结果。马俪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都是光辉耀眼、可爱可敬的形象,而男性则是以自私虚伪卑劣的形象出现。这种人物形象的设置,与
-
Conveying the Sensation of’Whiteness’in Modern Advertisements:The Case Studies of L’Oreal, Urara, and Herborist
-
作者:
Bonita
Pui
Yang
Wu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告
化妆品
中国
杂志
修辞
白
符号学
-
描述:
中国人偏爱白皙的皮肤有很悠久的历史渊源,直到今天仍在中国社会中流行。现代中国女性渴望白皙的皮肤,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资本,意味着吸引力、年轻、得意和社会地位。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的媒体技术,在推动对“美白”的追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广告通过复杂的媒体方案,运用广告中语言和非语言的元素,来向消费者传达激情和情感。女性杂志是有效激发女性消费者共鸣的典范之一,他们设计的美学广告拥有生动的图像,动人的语言和个人诉求。本文对领先的化妆品公司的广告传播进行符号学分析,如欧莱雅、资生堂和佰草集等,由此探索这些化妆品品牌如何
-
端木蕻良1930--40年代文学叙事中的心理情绪和回归意识
-
作者:
朴正薰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回归意识
东北原始文化形态
心理情结
端木蕻良
大地自然
-
描述:
端木蕻良是一位在文学史上既陌生又熟悉的作家。端木蕻良的成名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和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在发表当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但因种种理由端木蕻良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被处于非主流状态,人们对他文学作品的观点越来越陌生了。与此相反,人们一提起著名女作家萧红,不少人就会联想到端木蕻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端木蕻良的私人情况影响到公众对他文学的评价和研究。当然与过去相比,目前学术界对端木蕻良的研究已获得了值得注目的成果。这些研究已经证明了端木蕻良的文学作品给中国现代文学添加了有价值的意境,但至今对端木
-
从意识到实践: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女性主体变迁
-
作者:
安善姬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体
主体
女性启蒙
新文学整体观
自我实践主体
-
描述:
本篇论文试图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色·戒》和沈从文的《萧萧》等5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来研究女性主体意识变迁的过程,特别是《色·戒》对“自我实践主体”的女性主体意识和《萧萧》对“女性化主体化”的新关系方式。笔者通过对5种主体化趋向的分类来分析中国现代女性主体的变迁及发展。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萧红《呼兰河传》里破坏“自我生杀予夺之权”的悲惨的女性主体。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自我欲望发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三、张爱玲《
-
可视的帝国
-
作者:
莫传笈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期
大英帝国
宗主国文化
-
描述:
本文试图从帝国形象出发,探究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帝国”的表象(representation),捕捉帝国形象在大英帝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强调帝国的可视性,考察帝国意识和帝国氛围。所谓“帝国形象”是指关于“帝国”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文化、视觉上的具体表现。帝国形象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通过文本塑造,还有油画、雕塑、工艺品、宣传册、地图、平面广告等。本文按照帝国的构成要素,把帝国形象的题材分成“君主”、“军事”、“多种族关系”三类。第一章“君临天下”主要讨论的是大英帝国君主的形象。重点考察维多利亚女王在其在
-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
-
作者:
邢婧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体形象
民国上海
文化意象
月份牌
摩登
-
描述:
月份牌——民国时期兴盛于老上海的广告招贴画,如今不仅成为有关老上海的热门收藏物,也在众多学者对其关注的过程中成为上海地方性文化的标识物之一。本文旨在从月份牌中所反映的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形象的变革这一角度来分析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产生背后女性自我觉醒与认同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摩登”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文化关键词之一。本文尝试结合城市文化意象理论以及运用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社会学等方法阐释月份牌摩登女性身体形象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意象的合法性。伴随社会转型期,在民族国家政府、知识分子、大众以及带来消费文
-
影像上海-城市的双向书写
-
作者:
李若真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彭小莲
关锦鹏
上海三部曲
城市电影
上海电影
-
描述:
上海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发祥地,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地位。从最早的故事长片《阎瑞生》到九十年代盛行至今的老上海怀旧电影,上海影像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电影现象。本文选取的论述对象关锦鹏和彭小莲,各自代表了热衷于构建上海城市影像的香港和上海本土导演:关锦鹏,从九十年代起先后拍摄了《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和《长恨歌》,由于其故事背景、影片文本、影片基调、导演风格的相近度与贯彻性,可被归入关锦鹏书写老上海影像的三部曲;而彭小莲,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导演,其口碑甚佳的“上海三部曲”(《假装没感觉》、《美丽上
-
孙犁抗日小说研究
-
作者:
李展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犁
心路历程
战时北方风景
抗日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孙犁抗日小说”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它基本指涉孙犁前期的小说创作,截至1956年《铁木前传》为止,稍微延伸到《风云初记》的六十年代出版情况。这是因为其主要的文学创作基本与抗日有关,而小说产生的影响最大的缘故。本论文力求突破以往的封闭式研究,将孙犁文学纳入一种充满变数的历史空间之中,展开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论文主要分为序论和三章的整体结构:序论部分详细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孙犁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以及本论文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研究的方法问题,是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性总结,指出了我们的研究策略。然后主体分三章进行
-
消费时代的异国之恋:90年代汉语小说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解读
-
作者:
陈文烨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国情爱
消费社会
身份认同
-
描述:
1990年代以来,当代华文文坛上出现了这样一些作品,它们均以东方女性和西方男性的情感纠葛为叙事模式进行描写,并且作者多为女性。在这些文本之中,一类是内地女作家创作的小说,以王安忆的《我爱比尔》和卫慧的《上海宝贝》为代表,均以上海为背景;另一类可以作为比较的是以严歌苓和虹影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异国恋”叙述模式的梳理,可以看到一批怀抱“进步”梦想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年轻女性,她们的精神与生活状态是值得关注的。本文试图借助她们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来分析异国形象、异国
<
1
2
3
4
5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