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元代杂剧女性形象的平民化色彩
作者: 陈建华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民化色彩   性格平民化   语言本色   地位下层化  
描述: 元代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她们社会地位低下,其平等的意识、豪爽泼辣的性格、反传统的思想构成了她们的平民化性格,她们本色的语言也只能属于平民。元杂剧中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原因有三个:元代文人思想及生活状况的改变,元代统治者纵容了异端思想的增长以及市民思想意识的发展。
列·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作者: 李嘉   来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卡列尼娜   玛丝洛娃   文化内涵   女性形象   吉提  
描述: 列·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如试图反抗自身命运、追求爱情的安娜 ,温顺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的圣母形象吉提 ,以及受尽苦难、最终获得新生的玛丝洛娃。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分别反映了托氏的道德标准、宗教理念和家庭思想 ,同时也揭露、批判了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表达了作者对俄国社会前途的探索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题特征
作者: 牛建伟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孤独感   反抗性   女性主题   幻灭感   恐惧感  
描述: 曼斯菲尔德把她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很少受英国作家重视的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笔,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她的同类在闯世界的奋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难,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声的叹息,表达了对她们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愤慨之情。
论《废都》的民间性及女性人物解读
作者: 达理克·法拉马为   来源: 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冲突   《废都》   解读   贾平凹   民间性   长篇小说   人物形象   女性人物  
描述: 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通过对庄之蝶等几位西京文化名人精神困境的描写,反映了文人复杂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其中对民谣的引用,表现了作家的民间立场.而通过小说中4位
试论九十年代女作家物质性写作
作者: 殷峻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关系   世俗化   女性文学  
描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女性写作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显得更加色彩纷呈。九十年代的女作家已经不再是一些脆弱的自恋主义者或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们的作品也呈现出更为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在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前,她们已日益学会在现实的物质关系中重新叩问性别的意义。
抗争——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董淑铭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   人格尊严   女性意识   觉醒   平等   抗争  
描述: 自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以来 ,男尊女卑便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各国的文学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都在竭力促成妇女的解放。由于历史的原因 ,19世纪的英伦三岛上 ,女性文学特别繁荣 ,出现了许多栩栩如生、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千红一窟无尽苍凉―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类型分析
作者: 韩蕊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类型   悲剧   文学评论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张爱玲的小说写了三个类型的女性形象,即为人、为人妻和为人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她们都逃脱不了压抑、扭曲、驯服甚至变态的命运。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女性的共同悲剧,更可感悟到作家深刻以至尖刻文笔下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刘三姐文化对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的影响
作者: 王光荣   来源: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形象   少数民族女性   影响  
描述: 众多女歌手从刘三姐传说和歌谣中获取艺术养料。壮乡歌海造就了刘三姐 ,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 ;刘三姐汉语山歌将各族女性引上社会 ;刘三姐精神鼓舞后世各族女性健康成长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特征
作者: 李舒杨   来源: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立场   挑战男权   私人经验   女性主体意识  
描述: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带有典型的个人化女性文本特征 ,其女性立场的叙事、女性自我的身体感觉和私人经验的大胆表述 ,显露出鲜明的解构男性神话、颠覆男性权力的意图 ,形成了重新阐释与构造世界的新视点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作者: 王芳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de   harmony   study   images   woman   dichotomy   sex   Beauvoir   second   The   the   Simone   and   of   man   women  
描述: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和奠基人物,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理论对全世界的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波及中国,其作品和论著被初步译介和研究,但总的说来深度不够、不系统。在欧美,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较成熟。鉴于波伏娃对女性历史、社会处境的深刻分析,其作品对女性状况的关注和集中表现,以及她本人在改变妇女状况方面的实践、先锋和表率作用,她的理论、作品和实践被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
< 1 2 3 ... 34 35 36 ... 75 76 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