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761 条
-
威廉·福克纳,南方女性的代言人
-
作者:
蒋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方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女性人物
-
描述:
……”(勒斯特·费德,《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1966:333)
如此看来,福克纳真的是一个“厌女主义者”吗?本
-
中西女性研究特点对比
-
作者:
潘建
来源:
汉英对比与翻译国际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本文拟就这些特色作一探讨,就正于方家学者。1.理论构建以西方女权运动为政治基础的女性主义研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研究的独立学科。它与
-
传统与事功夹缝中的女性形象:解读《生活秀》
-
作者:
咸立强
咸化峰
来源:
克山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当代文学
普通人
事功
-
描述:
在消解寓言、神话的当代文坛,文学创作中却仍然游荡着英雄神话的阴魂。池莉的《生活秀》就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女性事功的作秀神话。本文以来双扬为例,试图透视这一类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文化心理内涵,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在寻找和实现自我角色转变的时候,社会与传统赋予的退缨保守与进取事功之间的矛盾。
-
张贤亮小说中女性情结的心理阐释
-
作者:
张琴凤
来源: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阐释
张贤亮
女性情结
小说
-
描述:
张贤亮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正是作家早年生活记忆、人生体验在作品中的具象化、符号化。作家深层心理中蕴含的女性情结———母爱与性爱 ,以独特的方式交融于作品中 ,构筑了一幅形神各异的女性群像图。
-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
作者:
王吉鹏
赵欣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中国
现代
女性文学
-
描述: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
作者:
王吉鹏
赵欣
来源: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中国
现代
女性文学
-
描述: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
民族情结与女性话语——读杨曦的《翡翠河》
-
作者:
杨玉梅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
民族情结
女性话语
主题
女性创作
意识
女性文学
特殊性
意象世界
自觉
-
描述:
本文分析了杨曦创作中的民族情结和女性文学特征,指出故乡是杨曦创作中的最重要的表现内容,构成了她意象世界中最为独特的审美内容.从杨曦创作的爱和生命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上又可窥见到其自觉的女性创作意识和女性表达的特殊性.
-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
作者:
王吉鹏
赵欣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中国
现代
女性文学
-
描述: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30年历程,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
父女二人的双重视角──谈陶贞怀的《天雨花》
-
作者:
宋致新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女双重视角
反叛封建家庭
三大案
东林党
-
描述:
由长篇弹词《天雨花》的序言可以推断,作者陶贞怀是明末东林党人之女。作者在弹词创作中继承父志、代父立言,披露了明末宫廷“三大案”的真相,与此同时,她又以女性的视角,对专制家庭表示了反抗。这种特殊的创作情况使《天雨花》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女性文学的复杂面貌。
-
《寻找母亲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
-
作者:
曾竹青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爱丽丝·沃克
传统
无语的艺术
-
描述:
爱丽丝·沃克在《寻找母亲花园》中揭示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 ,历史性地扼杀了黑人妇女的创造性这一事实 ,追寻了黑人女性主义传统 ,用动人的笔调把黑人妇女受到压制的创造力追溯到像缝制被子和培育鲜花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 ,运用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隐喻来寻找黑人文学母系。沃特对传统的挖掘这一工作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黑人文学以及整个美国文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
1
2
3
...
30
31
32
...
75
76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