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形象与命运: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军研究
作者: 李瑾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解放   女子军   辛亥革命  
描述: 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军是近代妇女运动的新生事物,一般是指编入作战序列的女子军队、近于军队编制的女子军事预备团体以及明确以军事教育为目的的女子学校。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的观念和实践趋于激进化,导致革命高潮中女子军的广泛出现并得到舆论的高度评价。女子军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然而却在突显革命党人的思想开明、体现社会进步、调动男子的爱国热情方面意义重大。女子军形象的塑造,是军政要人与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也符合女子军自身的身份认同。因此在革命高潮期,女子军盛极一时,正面评价占据舆论主流地位。革命高潮退去,女子军队解散
小泉八云“怪谈”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吴美云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界   怪谈   小泉八云   女性形象  
描述: 小泉八云的怪谈虽是以日本民间传说及故事等为基础写成的,但与以往充满恐怖氛围的怪谈有所不同,小泉八云的怪谈故事多以唯美的爱情为中心,赞扬那些情感丰富的美丽女性。本文结合小泉八云的怪谈作品与其现实生活体验,围绕怪谈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并探讨女性形象所体现的女性观与小泉的异界追求之间的关联。 本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小泉怪谈文学成立的两大要素:小泉八云的异界体验(关于幽灵、妖怪的幻想、梦等)以及对日本民间传说的新编。第二章将小泉八云怪谈中的女性形象分为母性的女性、日本的女性、灵的女性,并结合作品进行具
论黄碧云小说的女性写作实践
作者: 陈瑜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言说   书写权力   女性写作   黄碧云  
描述: 黄碧云是香港九十年代的一位新锐作家,她的创作被多位学者看作是女性写作的一种范例。本文要研究黄碧云的女性写作实践。本文对女性写作提出一种新的理解,即认为女性写作是写作主体基于女性的立场/位置所进行的一种抵抗主导宰制意识的策略性行动。根据这种理解,文章从四个方面切入研究黄碧云的女性写作实践:一、研究其性别观念及写作理念;二、以其早期的小说集《其后》、《温柔与暴烈》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三、以其中期的主要作品《烈女图》为例,分析她的历史言说策略;四、以其后期代表作品《媚行者》为例,分析她在书写创作上的自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妇女运动研究
作者: 吴凤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   抗战时期   妇女运动  
描述: 抗战时期,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局面下,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侵。深受战争之苦的妇女,为挽救民族之危机和谋取自身之解放,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妇女抗日救亡运动。不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劳动妇女;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不论是组织宣传,还是生产建设,妇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东,其妇女运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八年抗战中,广东的各界爱国妇女们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职业纷纷投入抗日战争洪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本文首先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妇女运动逐渐兴起与发展的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
作者: 肖南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作家   妇女   现代  
描述: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传奇》中的变态女性或女性变态心理的分析,希望揭示促使这些变态女性走向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同时从创作主体这一角度分析了作者选取和挖掘变态女性题材的深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这些变态女性形象的社会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和文学史意义。
女性形象的“在场”与性别“失语”:《人民画报》(1950—1976)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赵金钿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摄影   意识形态   革命   视觉规训   女性形象  
描述: 妇女解放是中国革命的题中之意,而呈现在视觉上却是一种去性别化,即去掉女性的性别特征,而用一种符号化的“劳动妇女”形象取代之,这种劳动妇女形象体现了革命意识形态对于新中国妇女形象的建构。本文以《人民画报》这一国家画报在1950—1976年间的女性摄影照片为例,运用图像学与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通过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看革命意识形态是如何建构女性主体。并通过对《人民画报》女性形象的类型学分析,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是如何“在场”呈现,呈现的结果是一种符合革命想象的标准化的女性英雄形象,体现了意识形态对于女性这一群体的革
二十世纪初(1898-1911):女权启蒙思潮与女权启蒙文学研究
作者: 李春梅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权启蒙文学   本土女权思想   二十世纪初   女权启蒙思潮  
描述: 二十世纪初的女权启蒙思潮,涉及到民族主义、中西文化碰撞和女性角色重建等众多问题,单一的女性主义视角或者政治视角无助于我们把握二十世纪初女权启蒙思想以及在这一背景之下女权启蒙文学的特征和意义。简单地指责女权启蒙的政治化、男性化,和女权启蒙文学的观念化、概念化,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和中国女性现代转型的平台上,运用文化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探讨二十世纪初本土女权思想及其文学再现,试图揭示本土女权思想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女权启蒙文学的特征,客观地评价它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转型和
《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汪莉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二元对立   自然   安妮  
描述: 绿山墙的安妮》作于1908年,是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的代表作之一。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叙述一个十几岁的孤儿的成长史,但其中涉及到了教育,宗教,儿童文学,女性文学,自然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学等方面可研究
雌性之道——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书写
作者: 陈麒凌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特质   雌性   严歌苓  
描述: 作为女性作家,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寄寓着她独特的思考,她醉心于赞美和张扬女性身上那与生俱来的善良、忍耐、顺从、包容,她们对苦难和侮辱不反抗,不哭诉,不绝望,却有一种天生的混沌和乐观,最原始的美丽和质朴,体谅一切承受一切,从而化解了弱者的屈辱,使强者自愧和屈服。她用“雌性”来涵盖女性身上一种接近自然的原生态的特质,并借此昭示了作家的审美理想,也成为作家与男权社会相抗衡的一种文化策略,严歌苓的创作拓宽了女性写作的天地,从女性独特的经验出发,为女性书写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生命理念和文化支持,本文将围绕严歌苓小说在书
女性职业瓶颈分析——以XX公司为案例
作者: 谢君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玻璃天花板   女性职业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   组织文化  
描述: 在当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女性的职业角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女性尤其是中层职业女性的职业发展却没有预想中好,在向高层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她们遭遇了“职业发展玻璃天花板”(即“Glass Ceiling”,本文又称“职业发展瓶颈”)。本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应用女性研究的相关理论、组织行为学的理论、领导力理论,通过对XX公司女性职业瓶颈现象的分析对女性职业瓶颈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影响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研究。原因方面,主要对性别刻板印象等引起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 1 2 3 4 ...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