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君——男性主体言说下扭曲的女性形象——《伤逝》散论之三
作者: 缪启昆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君   鲁迅   男性主体言说   《伤逝》   扭曲  
描述: 《伤逝》中的子君,是个令评论界争论不休,迷惑不解的人物。无论是涓生的“怒其不争”,还是鲁迅的“哀其不幸”,都是被潜在的男性主体意识扭曲了的误解。涓生将她的“奉献”曲解成“索取”;鲁迅则把她的“刚强”当成了是“柔弱”。对这个谜样的人物,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大女人的中性装扮
作者: NOBUTA   影红   来源: 国际服装动态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中性   毛衣   长裤   女性化   外套   牛仔裤   搭配   丝绒   女性形象  
描述: 今年秋冬,中性优雅的女性形象是许多女性喜爱的装扮,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女性魅力。超级妩媚的女性化元素结合帅气洒脱的中性设计的服饰,让女人在这个冬天刚柔并济,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迷人气质。
对《荷塘月色》 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 张云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的女人   家庭关系   爱欲骚动   作家   《荷塘月色》   夫妻关系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朱自清  
描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月下荷塘为叙说主体,以荷莲为诉诸情思的对象,刻意构筑出了一方宁静、恬美的理想化世界.然而,今天拿来重新细读,我却发现,在甜柔、和谐、静美的外观之下,它的内里却包含着一份深长的忧思,一份孤独与绝望的伤感.
王安忆女性人物形象论
作者: 李海燕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安忆   庸常之辈   逐利之群   顽强之众   女性人物  
描述: 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庸常之辈。她们精明世故,有小市民追逐物质利益的一面,但并不贪婪;她们地位卑微、生活艰辛,却能以顽强的毅力对抗生命的不幸和磨难,她们的身上跃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柔韧力。
月色式苍凉 宿命式荒凉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宿命   月亮   《金锁记》   意象   女性  
描述: 月亮,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月色,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被营造成一片温馨与柔和的氛围,只有彻底的阴暗、残缺与苍凉。正如《金锁记》中女性人物的轮回命运,这就是宿命。
月色式苍凉 宿命式荒凉——谈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与女性命运的关系
作者: 杨友娥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宿命   月亮   《金锁记》   意象   女性  
描述: 月亮,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月色,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被营造成一片温馨与柔和的氛围,只有彻底的阴暗、残缺与苍凉。正如《金锁记》中女性人物的轮回命运,这就是宿命。
月色式苍凉 宿命式荒凉——谈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与女性命运的关系
作者: 杨友娥   来源: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宿命   月亮   《金锁记》   意象   女性  
描述: 月亮,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月色,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被营造成一片温馨与柔和的氛围,只有彻底的阴暗、残缺与苍凉。正如《金锁记》中女性人物的轮回命运,这就是宿命。
宗璞笔下的知识女性
作者: 张海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知识分子形象   宗璞   女性  
描述: 宗璞是我国当代女性文学史上一朵绚烂璀璨的花。虽然各界评论她为一名"无性别"作家,但是在她作品中的知识女性充满了柔情与细腻,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论词的女性美
作者: 许鸿翔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女性文学  
描述: 词是华夏文苑中的一株奇葩,具有女性文学审美特征。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女性审美特点:其一是物象的小巧美;其二是情思的幽曲美;其三是格调的轻柔美。
在恶与善的交瘁中“涅槃”——评《女囚尼基塔》
作者: 山浩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塔   刚柔并济   象外   法国电影   人生旅途   法国社会   终身监禁   难以捉摸   善善恶恶   血腥暴力  
描述: 丽质而温柔的女性,一旦和黑社会的血腥暴力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情释放。必然是女人的变态和心灵的扭曲:或放纵淫荡;或疯狂残忍;或孤癖古怪;或抑郁惆怅。要将这种变态的心理,熨坦回正常女性的妩媚馨顺,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令其恢复女性本能的含情脉脉或是神威飒爽,这就需要改造——正常的社会教育或特殊的强制感化。社会制度不同。对人的改造动机、方法和效果也就不同。法国电影《女囚尼基塔》就深刻地反映了对异化了的女性的改造意图和改造效应.影片通过尼基塔的三次杀人,展示了她改恶从善的心理流程和女性形象的自我重塑。第一次杀人:
< 1 2 3 ... 28 29 30 ... 88 89 9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