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雨花》研究
作者: 唐胜兰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左仪贞   天雨花   女性意识   弹词小说  
描述: 弹词是盛开于明清的艺术奇葩,是讲唱文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明末以来,弹词艺人和作家朝着雅俗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仍在市井演唱,一支进入书斋。一批优秀的女性弹词作家积极参与创作,从而使一些弹词文本日益脱离演唱成为一种独立的闺阁文学。而这类适合案头阅读的弹词作品,也更为接近于小说这一文体,因此,学界亦有将之称为“弹词小说”。同时,女性作家在弹词小说创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表现出一种集体创作的倾向。 《天雨花》是这些弹词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其一韵到底的才情被传为美谈。《天雨花》作于清初而缅怀明朝,以揭露
试论铁凝小说《笨花》中的人性描写
作者: 苏薇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俗生活   美好人性   女性生存  
描述: 2005年,铁凝继《玫瑰门》、《大浴》之后推出了又一部风格迥异的长篇力作——《笨花》。作品一改以往关注女性命运、专注个人情感世界的基调,而是截取了清末民初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历史断面,用
论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金色笔记》
作者: 万瑶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新历史主义   金色笔记   两性和谐   叙述策略  
描述: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文坛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以主题的多元性、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大胆的写作尝试而着称。发表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是她公认的代表作。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具有后现代特色的社会文化思潮,在它的影响下,传统的历史观和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都发生了改变。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用新历史主义观对人物形象、叙事特点、艺术特色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显示出作家在处理历史、文学和文化复杂关系的高超技术。文章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莱辛及《金色笔记》的研究趋势;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新历史主义及《金色笔记》中
唐诗柳意象审美文化价值新探
作者: 李惠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   柳意象   文化价值   唐诗  
描述: 唐代审美文化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到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雄浑之音、壮丽气象,对雄浑刚健壮美的崇尚和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风尚,从而忽略了有唐一代对阴柔美的崇尚、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以及士人们对纤柔清秀女性形象的赞赏。其实,即使是在盛唐,总的崇尚虽在壮美,但亦有阴柔美的崇尚,唐代众多诗人选取柳这一极具柔美的意象入诗即可见出。可以说,壮美只是盛唐一时之风尚,而柔美才是贯穿唐代始终的,这是中华民族崇尚阴柔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所致。本文通
娜拉的挣扎与回归:苏青写作悖论
作者: 李珍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娜拉   女性写作  
描述: 苏青作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无论是她离婚后为生活而写作艰辛,还是对家庭生活、世俗生活的生动而立体的描写,都对中国式“娜拉”形象进行了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诠释,成为和张爱玲并驾齐驱的“双子星座”。本文力图从苏青写作行为和作品特色出发,以中国娜拉形象为切入点,探索苏青写作的意义。第一部分主要从苏青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的过程来分析。在上海沦陷时期,苏青等人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为创作基础,作品中渗透着女性对平凡岁月日常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苏青敢于走进世人面前,以大胆的书写自我经历,将生活的困境细致而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她
论现代都市文化对丁玲及其早期创作的影响
作者: 易蕾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文化   意义   早期创作   丁玲   现代  
描述: 本论文试图从现代都市文化这一视角入手,探讨丁玲早期的都市文化生活体验以及现代都市文化对丁玲及其一生创作的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为丁玲的都市文化体验。从丁玲的个人经历出发逐步分析丁玲都市文化体验的深层意义。第一节阐述丁玲都市意识的缘起,从丁玲人生经历的变化,分析了丁玲都市意识的启蒙到觉醒的过程。第二节重点论述了丁玲式的都市文化心理体验。第二章为丁玲都市镜像下"Modern Girl"形象系列。从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着手,重点分析现代都市文化对她们的影响。第一节阐述都市女性在现代都市中孤独灵魂的
劳伦斯三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
作者: 赵晴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   《圣经》原型   意象   女性人物  
描述: 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多才多艺的作家。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文学评论,书信等各个方面,尤以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旅行札记的写作见长。劳伦斯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是以《圣经》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本论文以劳伦斯的三部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为文本,用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圣经》思想和作品中出现的圣经原型,目的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劳伦斯的这三部作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作家的宗教情怀,对女性的认识,对工业化的憎恨,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劳伦斯在小说的创作中实现
爱的幻影:浅析贝娅特丽齐在《新生》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 李凯旋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   理想女性   象征意义   贝雅特丽齐  
描述: 但丁作品中的贝娅特丽齐形象,最早出现在他的处女作《新生》中。这是一部以诗人青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回忆录。在其中,诗人以唯美的诗文塑造了一个融合圣徒威仪与贵妇美艳,并散发着神性光辉的贝娅特丽齐。然而,《新生》的主题不是诗人对贝娅特丽齐的爱恋,也不是诗人对她理想之美及神性奇迹的塑造;而是诗人在爱的名义之下,通过贝娅特丽齐所记录下的自己的心灵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贝雅特丽齐和《新生》中的贝雅特丽齐的研究,剖析了《新生》中贝娅特丽齐的三重形象,即融合善与美的理想女性形象、神圣的奇迹以及佛罗
质询与迷惘:张欣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
作者: 杨晶晶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特性   张欣   性别关系   小说   两性书写  
描述: 张欣小说创作关注世俗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两性给予人性的关怀。张欣以独特的情感力量抚慰都市中的人们,在创作中探索两性关系的发展变化。在其叙事文本中,我们捕捉到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迷思,这也成为探寻张欣小说性别关系的最初动力。 性别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类自我认知的体现。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借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性别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力关系。本文将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视野中对张欣小说中的性别关系进行考察,试图发现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性别结构以及作家真实的性别立场和所
摆脱母亲的枷锁
作者: 蔡玲燕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爱尔兰天主教   史蒂芬   心理分析   乔伊斯   母子关系  
描述: 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广受批评家们的关注,而主人公的母亲迪达勒斯夫人作为其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虽然在小说中的直接描述甚少,但是通过史蒂芬的复述可以窥见母亲在其心目中的分量。母亲是童年时期史蒂芬的精神依靠,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作为一名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其宗教理念也对史蒂芬影响颇深。迪达勒斯夫人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但是随着史蒂芬的成长,他却将母亲视为其追求艺术之路上的最大羁绊。本论文将探讨《肖像》中的母子关系对于主角史蒂芬的最后离开爱尔兰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母亲
< 1 2 3 ... 244 245 246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