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存在的不完满性与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性别建构:兼论《霜叶红似二月花》的个体生命存在主题
作者: 李玲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格因素   隐含作者   生命存在   霜叶红   茅盾   性别建构   作品   女性形象   女性主体性   完满  
描述: 茅盾1940年代初发表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霜叶》)①精美残篇,综合其早期创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塑造了"既具有东方女性文化的阴柔资旨,又富于雄强的质素"②的张婉卿形象。作品关于张婉卿以母性情怀包容生命陷于颓丧状态的丈夫黄和光这一艺术想象,在已有研究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同隐含作者的立场,赞赏张婉卿的母性情怀。竹内实认为:"茅盾把这
空心人
作者: 张明芳   刘薇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男性形象   艺术性   思想性   空心人  
描述: 亨利·詹姆斯素以刻画女性形象而著称,后人研究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上,而对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鲜有涉及或探讨。事实上,詹姆斯小说中的男性群像也是多彩多姿的。纵观其22部小说我们会发现,其作品中刻画的男性人物大多是“空心人”形象,按其特性可分为:真君子、伪小人、伪君子、真小人四种类型,这些男性形象展现了詹姆斯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的、超前的认识,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形象浅析
作者: 张冬雪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德烈   爱情   娜塔莎   战争  
描述: 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仿佛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光耀后世,永不褪色。在欧洲中世纪的俄罗斯,诞生了像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尤其擅长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深入人心,意味深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是其两部最伟大的杰作,其中《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被称赞为是史诗样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创造花费了托尔斯泰近7年的时间,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战争与和平》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
乱离时世之悲歌与传奇
作者: 高明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塑造了许多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木兰诗》和《石壕吏》两首诗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两首同为古代叙事诗中的名篇,都以战争为题材,但对惨烈的战争场面却“惜墨如金”,对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却“泼墨似水”。《木兰诗》中对木兰征战十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仅用六句三十六字概括叙述,而着力描绘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
寂寞而宽广的灵魂
作者: 李洋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寂寞   宽广   萧红   女性形象  
描述: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经历了孤苦无爱的童年,又遭受了情感的折磨,最终仍没有得到完美的爱情,抑郁而终。她的人生是寂寞孤苦的,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是她作品中凄美风格的源泉,然而萧红并非只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吟咏,她纵笔驰骋于更广阔的天地,道出了广大女性的苦难,走进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她”时代迎面而来
作者: 黄海霞   来源: 神州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西   时代   谈判风格   总统选举   女子   女权主义   女性形象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   执政党  
描述: 2010年的10月31日,巴西最高选举法院宣布,执政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出任新一任巴西总统。当选后,她决定带领巴西争取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大话语权。这是女性光芒在政坛上的又一次闪现;而我国政坛"铁娘子"、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曾以犀利的言辞和机敏应对的谈判风格著称,令巾帼不让须眉,写就女子
川端康成与郁达夫性爱描写比较研究
作者: 单大欣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性爱描写   川端康成   郁达夫  
描述: 川端康成和郁达夫是中日两国的著名作家。他们由于家庭环境、个人情感经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相同的地方。二者都关注两性关系,关注女性。而同样的性爱描写却在描写程度、女性形象塑造、反映主题等方面有差别。本文就此做研究不难发现中日两国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作者: 刘珂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言二拍   悲剧   女性  
描述: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凋零的“花蕾”——论《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的悲剧根源
作者: 鲁建平   来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团圆媳妇   悲剧   《呼兰河传》  
描述: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大河之殇与玛姬的悲剧:《佛洛斯河磨坊》中的河流意象解读
作者: 周晓红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流   佛洛斯河磨坊   伊甸园   心灵   拯救  
描述: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佛洛斯河磨坊》通过河流这一意象表现了女主人公玛姬.杜黎弗的生活起落和个人命运的浮沉,揭示了这一性形象的悲剧意义所在:她既无法在家庭和社会这一大的河流中浮出水面,又最终在现实中
< 1 2 3 ... 211 212 213 ... 264 265 2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