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沉默的“声音”
作者: 于紫珣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沉默   读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人物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二十世纪现代小说的先驱,以及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核心成员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日记、书信、传记及文集的大量译本的出版更是将近二十年来国内对伍尔夫的研究推向高潮。《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九部小说中心地位的第五部,写于她的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时期,更是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登峰造极的佳作。这部小说蕴含着一个貌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 以往对伍尔夫的研究几乎已经涵盖了文学批评的各个角度。本文意图解读人物的沉默,即女性人物的沉默场景在作品中意义和效果。沉默通常会被当作某
建构的地理——杜拉斯笔下的“东方”
作者: 赵华恩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杜拉斯   文学作品   东方形象   文学创作   东西方文化   法国女作家  
描述: 20世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十八岁之前一直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长大,印度支那这一异国形象对于她是存留于记忆中的早年生活经历,其文学文本中关于“东方”的风景、风俗,包括构成其作品的中心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这一异域形象的来源使得采用形象学和后殖民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其文学文本成为可能。杜拉斯的文化身份具有混杂性,这深刻地影响到她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知,以及面对“东方”时的复杂心态。这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中就是对早年生活经历的重构,其突出特征表现为混淆现实与虚构,以及对同一题材的不断重写,这
呼唤融合
作者: 汤红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裂   谢农   融合   精神  
描述: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是美国二战之后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其创作生涯长达四十多年,创造出了诸多优秀的剧本,并四次获得纽约剧评奖,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他的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也被众多的学者和批评家们讨论研究。综观这些主要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威廉斯独特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技巧和他笔下感情细腻的女性人物历来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研究对象也集中在其四五十年代创作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上,如《玻璃动物园》(1944),《欲望号街车》(1947),《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等等,而对
论《哈利·波特》中伏地魔与哈利的个体化
作者: 涂赟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伏地魔   阿尼玛   个体化   人格面具   哈利   阴影  
描述: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于今夏问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吸引了全世界各年龄层次的读者,1得了广泛赞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论文依据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两个主要
越过存在与苦难边界的精神逃离——苏童小说的文化心理解读
作者: 鄂晓萍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童小说   当代文学   小说创作   文化心理  
描述: 本文对苏童小说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把苏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典型心理过程作为作品解读的线索,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创作心理,对作品中逃亡者、残疾人、失败者和弱者(包括女性人物)进行了具体的心理分析并归纳出典型类型; 下篇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畸零者对人生苦难和内心冲突的深刻体验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心理,分析苏童作品中体现出的先在的心理图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和超升心态。在分析的过程中,分别从个体本位和文化本位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苏童小说人物的个性心理内涵和文化心理内涵,力
历史的潜流,镜中的真实——墨西哥小说《关于未来的回忆》解析
作者: 吴婧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记忆   叙述主体   小历史   女性  
描述: 本文主要集中于对墨西哥女作家埃莱娜·加罗(1920-1999)的作品《关于未来的回忆》这部长篇小说的初步解读与分析。小说通过墨西哥南方小镇伊克斯特佩克的故事,重现了墨西哥革命和基督徒战争时期的历史并作出深刻思考。本文从这部小说要表现怎样的历史(第二章和第三章),又是怎样来表现历史(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两个方面来阐发。第二章结合“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分析作者的小说选材并从中发掘出她的历史观。这部小说不像官方的历史文本或者传统的历史小说,表现的是历史大事本身,而是墨西哥历史事件、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外部
王令嫻及其小說研究
作者: 那敏紀爾   来源: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令嫻   女性文學   現代小說   台灣女性作家  
描述: 王令嫻(1932-)生於上海,長於重慶,1949年隨同學校遷到台灣,因為台灣當局實行長達38年之久的「台灣地區戒嚴令」之故,作者直到1987年冬天,政府開放兩岸探親後,才回老家探親。雖然時代離亂,使她長達38年無法回老家拜見父母和兄弟姊妹們,不過台灣的確是成為作者的第二家鄉和成就之處。王令嫻到台灣結婚、生子,自1963年起,以寫實路線在台灣文壇開創文學事業。她在文壇上的成就與貢獻,相當程度上受到推崇與尊敬。選擇王令嫻的小說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是因為對其作品所涉及的女性問題深感興趣,另一方面是有關王令嫻及其
霍桑小说哥特艺术的美学审视
作者: 王子红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理美学   霍桑   哥特艺术   小说  
描述: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源远流长。成就斐然的哥特小说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阴森恐怖的场景氛围、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事件,以及具有神秘奇幻色彩的超自然现象等哥特情节要素;暴力而又强悍的恶棍式英雄人物对孱弱的不幸女子以及消极且又生性脆弱的男主人公实施无情的迫害。这些特定的哥特主人公在特定的情节中上演着一幕幕“黑色浪漫剧”,演绎着诸如爱情、复仇、因果报应等多种意蕴深远的主题。美国的哥特小说在继承哥特文学传统的同时,尤其注重揭示深藏的罪恶与腐败,挖掘人物复杂的隐性心理,具有特定的心理审美意蕴。 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家
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
作者: 谭莉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幻象   艺术哲学   苏珊·朗格   艺术知觉  
描述: 美国学者苏珊·朗格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美学史上女性研究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美国一位评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本文的题目之所以定为《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是因为朗格从一个通晓艺术的哲学家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各个领域,并将极具个人色彩的符号理论全面地应用于艺术之基本问题的研究。她的符号论岂术哲学思想甚至被认为是四方美学史上继模仿论和表现论之后出现的第三座里程碑。朗格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出版了《哲学实践》、《哲学新解》、《符号逻辑导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 王向旭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研究生教育   英国大学  
描述: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始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国际学生、女性研究生、兼读制研究生的增长速度尤为迅速。研究生的学科分布变得更加多样化,研究生教育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张和类型...
< 1 2 3 ... 199 200 20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