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近30年来有关中国女性与基督教研究述评*
作者: 刘文娜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传教士   基督教   教会组织   女性  
描述: 通过对近30年来国内有关女性与基督教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可将已有研究内容按类型划分为基督教女性观研究、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研究、基督教女性教会组织研究、督徒研究及比较研究五大专题。在系统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也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组织下乡:现代国家中的妇女组织建构:以华北黄县的史料分析与实证调查为例
作者: 杨翠萍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国家建构   妇女组织   乡土社会  
描述: 本文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对农村妇女组织渗透乡村社会的过程进行了剖析,认为妇女组织是伴随着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的过程而萌生的,其成长的路径、特点和形式均体现出浓厚的国家建构色彩,是国家意志作用于乡村妇女的体现。也正因如此,妇女组织在下乡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亦是动员、组织和吸纳妇女,以适应国家的政治需要为主。
媒介话语传播与内容监管——从春晚小品看男女平等价值观的传播
作者: 刘利群   王琴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剩女   内容监管   传播过程   传播问题   央视春晚   议程设置   联欢晚会   大众传媒   媒介传播   把关人  
描述: 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喜乐街》用戏谑的形式展现了"女神"和"汉子"的不同形象,其中,"女神"被定义为相貌美、身材好的娇柔女子,汉子则被形塑成相貌平平、性格粗犷的剩。"女神"在小品中被追捧,"汉子"却受到大家
凝视的性别属性: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之女性观看方式研究
作者: 冯芃芃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观看方式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   劳拉.穆尔维  
描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机器理论的发展,凝视问题受到电影学者的关注。论文首先回顾劳拉.穆尔维的突破性研究,她以精神分析方法为工具,基于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分析提出"男性凝视"的理论。但穆尔维未能充分讨论女性观众的观看快感和女性的主动观看,针对这些问题,女性主义者不断开展后续研究进行回应。她们从女性电影、女性人物、类型电影、男性作为情欲对象和种族差异等立场出发,深化女性的观看快感理论,反思观影方式的多元性,这一过程表现出女性主义学术的自省性和复杂性。
发挥传媒作用 促进男女平等价值观传播:树立尊重女性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
作者: 王卫国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底线   全国妇联   中国传媒大学   女性价值   女性研究   妇女研究所   大众传媒   文化环境  
描述: 为回应近期媒体上有关女性价值的讨论,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与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为平台,于2015年3月1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大众传媒与男女平等价值观传播"座谈会,本刊邀请4位与会专家学者及部门负责同志重点围绕近期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涉及的男女平等
“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综述
作者: 江涛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世界   性别政治   首都师范大学   女性文学研究   经典化   中国女性主义   女性写作   女性文化   世界华文文学   迟子建  
描述: 2015年6月26-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析。一本次会议总论坛的议题是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文学的经典化直接受制于政治权力的无形
女性与汽车:美国女性旅行叙事中的性别空间与流动性*
作者: 刘英   孙鲁瑶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汽车   流动性   旅行叙事   性别空间  
描述: 汽车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交融、自主与流动的一体,创造了流动的私人空间,为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划分提供了可能。汽车定义并塑造了美国文化,美国因而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因此,汽车进入了美国女性作家的视野,成为她们管窥现代技术、流动性与性别空间之间关系的重要窗口。20世纪的美国女性汽车旅行叙事经历了从为精英女性代言到为大众女性发声的立场转变,经历了从介入并改写传统旅行文学到公路文学的文体转变。这个演变过程一方面揭示了女性流动性受现代化进程、阶级、族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美国女性文学突破了汽车与
构建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批评学”研究
作者: 詹俊峰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话语   伊莱恩·肖瓦尔特   女性批评学  
描述: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女性批评学"是英美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理念,对于确立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构建英美女性文学史和塑造女性主体身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女性批评学"的理论内涵和述评国内外对该理论的批评研究,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女性批评学"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国妇女运动的特殊场域与公共文化空间
作者: 陈雁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三八”国际妇女节   妇女运动  
描述: 在中国,多年来约定俗成地认为三八国际妇女节起源于1910年的第二国际哥本哈根会议,由蔡特金提议设立。本文试图澄清这一三八节起源说的中国版误读,但同时也指出这一误读恰说明了中国百年妇运的国际视野与多源发展特征。从1924年中国人第一次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以来,该节日已经成为了国共两党领导中国妇运的重要场域。而三八国际妇女节所代表的革命传统及其作为中国百年妇运特殊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则是本文尤为关注的。
妇女/性别研究的认识理路与时代特征
作者: 畅引婷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文化重构   妇女/性别研究   认识理路  
描述: 认识作为行动的先导,在改造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站在怎样的立场、从什么样的角度认识女性及两性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妇女与性别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女性与社会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要完成性别文化重构或女性/性别学学科建设的任务,必须努力做到:在认识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为了女性的致用性立场与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性立场的辩证统一;在认识对象上,坚持男女两性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处理两性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辩证统一;在认识的表现方式上,坚持普通民众生活化了的感性认识和女性研究者概念化了的理性
< 1 2 3 ... 19 20 21 ... 38 39 4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