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搜索到相关结果 24 条
-
性别颠覆的王国——论欧阳子小说中的性别矛盾
-
作者:
滑英洁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阳子
性别失衡
女性意识
-
描述:
欧阳子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心理外科医生”,她的小说在对两性关系的解构上独辟蹊径。她塑造的大量女性人物形象颠覆了大众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认知,也与以往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较大的差异。小说表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逐渐在家庭中占据上风,全面地刻画了一系列立体、饱满的女性形象。相应的,婚姻中的男性多显现出了自卑、懦弱、无能的一面。作家对这种矛盾的巧妙处理,让性别上的失衡和矛盾来表现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深切情感,表达了希望关注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贡献、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愿景。
-
女性悲剧之后的抉择:比较《玩偶之家》与《伤逝》中女主人公悲剧的异同
-
作者:
郭庆杰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君
妇女解放
娜拉
悲剧
女性形象
-
描述:
娜拉与子君是易卜生、鲁迅两位作家分别在其作品《玩偶之家》、《伤逝》中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两位女性形象。两位作家身处两个国度,其写作背景、写作风格、文化色彩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是在这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背景下,两位作家都借描写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两位女性在悲剧过后的不同抉择。娜拉与子君都有着善良而诚挚的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但是在爱情受到考验的时候,她们的丈夫都暴露出了自私、冷漠的真面目。面对爱情的背叛,娜拉与子君也都愤然出走,但是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反
-
论《史记》中的下层人物形象
-
作者:
刘珂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塑造艺术
下层人物
互见法
-
描述: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诸如刺客形象、商贾形象、女性形象、医者形象等,研究这些下层人物形象,有助于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了解《史记》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爱情乌托邦的解构——《伤逝》中子君悲剧探源
-
作者:
徐翔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乌托邦
《伤逝》
女性解放
男权主义
-
描述: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青年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其中的女性形象子君成为这一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然而,由于自身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她们内心向往的女性解放陷入了乌托邦式的境地,美好的爱情乌托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最终以子君为代表的知识女性依然挣扎在爱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
试论《花之寺》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刚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幻梦
传统
破灭
《花之寺》
解放
女性
-
描述:
凌叔华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五·四”转型期中国家庭女子的思想状态和生存处境,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人物世界,丰富了文学创作,也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女性的认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幸引起我们的同情,同时也思考妇女解放问题。
-
莫瑞森20世纪70年代小说中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探析
-
作者:
马海英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妮?莫瑞森
秀拉
佩科拉
派拉特
黑人女性
-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三部小说中,分别塑造了少女佩科拉、青年女性秀拉和中年女性派拉特三位不同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由佩科拉式的自我否定到秀拉式的自我抗争,再到派拉特式的自我认同,分别代表了美国黑人女性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认识,揭示了黑人文化理性发展的过程,也显示了黑人女性不断成长的历程。
-
从性别视角看《尘埃落定》与《红楼梦》
-
作者:
张锦
李显波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尘埃落定》
性别视角
-
描述: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相隔数百年,两者之间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若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加以考察便可发现,前者并没有达到后者的美学高度。两者在写作重心的取舍、对女性的审美现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
比较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
-
作者:
梁香伟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小说比较
川端康成
-
描述:
生活于同时代的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人物塑造上:爱与美的女性形象;在人与物的对应关系上: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在作品的基调上:淡淡的哀伤。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的不同又使二人的小说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在着眼点上:乡村陋习、丑恶文明的批判和因美的消失而表现的人生虚无的宗教观;在艺术手法上:民间传说、神话与意识流、象征、暗示。
-
步履维艰的中国女子--由丁玲笔下的女性看妇女解放
-
作者:
卢雪云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妇女问题为作家们普遍关注.女作家丁玲也是如此.她通过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几代中国妇女为求解放而奋斗的人生征途和心理历程.
-
《补玉山居》的艺术特色探析
-
作者:
姚利芬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视角
留白
《补玉山居》
珠串式结构
-
描述:
《补玉山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2012年推出的作品,小说借由一个名为补玉山居的客栈窥伺来往的各色人物,作品写了四组人物的人生及情感历程,以珠串式结构链接,叙述视角采用零度聚焦和内聚焦结合的方式,不断在当下与过去之间闪回,小说结尾并未完整交待四组人物事件的发展结果,呈"空缺"状,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与回味。同时,小说还在奇情孽缘故事的讲叙中完成了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