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中国文学研究】搜索到相关结果 37 条
-
论穆时英创作的“南北极”倾向
-
作者:
黄献文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重人格
男性音调
自卑心理
女性形象
-
描述:
穆时英前后期的创作为何表现出鲜明的南北极倾向———《南北极》集中的普罗文学和《公墓》以后的新感觉风格的作品?他作品中的人物为何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他为何要塑造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风格为何从早期强悍的男性音调一变而为后来的柔媚感伤?这些在迄今为止的穆时英研究中较少为人们所论及,本文愿作这一尝试。
-
阅读与写作:塑造新女性的方式——以冯沅君创作为例
-
作者:
张莉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阅读
冯沅君
爱情
现代妇女写作
新女性
-
描述:
女高师的经历为来自外省的冯沅君提供了宝贵的阅读与写作资源,在五四运动的热风里,她由一个来自乡下的普通女青年成长为一位女作家。冯沅君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以文本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女学生形象,进而对一代新女性形象进行了宝贵的文学演绎。
-
论刘绍棠新时期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侠义精神
-
作者:
邓寒梅
罗燕敏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侠
刘绍棠
侠义精神
义侠
北运河文化
-
描述:
在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小说中,尤其是在他文革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他改变了传统文学中女性柔弱顺从的面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侠义精神的女性形象。根据作家对这些女性人物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她们分为“情侠”和“义侠”两大类。这些女侠形象透射出刘绍棠对女性的关爱,她们所阐发的民族传统的侠义精神应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
乡原薛宝钗——兼评钗黛优劣论
-
作者:
李新灿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伪
乡原
生存处境
人性多面性
-
描述: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 ,薛宝钗是最成功而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人们对她的争议又常常是在与林黛玉作比较中进行的。薛宝钗是一个乡原典型 ,她将生存原则放在首位 ,以适量的虚伪作为生存智慧 ,她自以为是 ,真诚地劝说别人。说薛宝钗是乡原典型并不是贬低她 ,因为人类的生存处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性使人们必然戴上人格面具 ,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乡原习性 ,都存在虚伪 ;说薛宝钗是乡原 ,正是对曹雪芹深刻洞察人类生存处境、人性复杂多面性的高度赞扬。以这一结论为基础 ,我们可以对钗黛优劣论作出公允的评价
-
因袭重负下的女性悲剧--从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反抗谈起
-
作者:
易竹贤
胡慧翼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重负
奴性
-
描述:
本文从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个主要女性形象祥林嫂、爱姑和子君入手 ,来考察鲁迅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妇女在因袭重负下的精神悲剧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 ,从而认识到他对社会进化和历史传统的一种沉郁而深刻的把握方式
-
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
-
作者:
吴敏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菲
陆萍
石评梅
爱情
个性解放
知识女性形象
新女性
传统女性
现代女作家
四新
-
描述:
五四时期,无数进步先驱者的奋斗和近现代文明对封建传统的冲击,使有一定经济后盾的青年女性有机会接受新教育。这些尚未被封建制度扼杀、未被封建道德完全固定成型的青年女子被轰轰烈烈的五四启蒙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猛烈地震荡着。中国女性的心扉被禁锢封闭了几千年之久,现在终于透进了充满生命力的新曙光; 被压抑扭曲了几千年的心灵,现在终于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
广袤土地上的一代精灵:论新时期小说里的农村新女性形象
-
作者:
谭解文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新生活
现代文明
刘巧珍
新女性形象
荒妹
精灵
爱情婚姻
改革者
中国农村
-
描述:
六十年代初,当我们从李准的小说中目睹了李双双的动人风采的时候,我们曾为之欢欣鼓舞。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性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可是曾几何时,李双双和她的伙伴们却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消声匿迹了。是那接连不断的政治风雨、经济灾变损毁了她们姣好的容颜,摧折了她们的精神信念,使她们退居到原有的精神樊篱之中,复归为平庸、麻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李双双们其实未曾出现过
-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
作者:
何良玉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妇女问题
妇女形象
男女平等
中国封建社会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妇女观
女性形象
封建伦理道德
-
描述:
清代伟大作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妇女形象,这些多姿多彩的妇女形象,比较鲜明地反映了蒲松龄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些形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聊斋志异》所塑造的一系列妇女形象的重大社会意义。然而,却很少有人去透过这众多的妇女形象来探讨作者蒲松龄的妇女观,了解这位伟大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多的为广
-
爱与恨交织的生命之歌——鸣凤投湖的悲剧美
-
作者:
周芳芸
宋光成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鸣凤
生离
巴金
黑暗王国
爱情
悲剧美
抒情独白
爱与恨
死别
觉慧
-
描述:
巴金说:“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的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品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在巴金精心刻画的被损害与被侮辱的青年女性形象中,鸣凤也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她聪明、美丽、纯洁、善良、无私。巴金把这个少女作为真善美来歌颂的。 鸣凤,这个十六岁的婢女,“七年以前,也是在下雪的时候,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了她,送她到这个公馆里来”,从此,开始了苦难的奴隶生涯。然
-
女性、历史与乌托邦——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女性书写
-
作者:
熊修雨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三部曲
历史
乌托邦
格非
女性
-
描述:
"江南三部曲"中,格非塑造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优美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是一些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她们要么投身乌托邦历史实践,遭受惨重失败;要么被乌托邦时代所吞噬,遭受灭顶之灾;要么经历后乌托邦时代理想幻灭后的痛苦、迷茫与挣扎,人性出现蜕变。她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另类",要么被人视为"疯子",要么是个"孤儿",要么是个内心充满屈辱的"失败者",要么是个性格心理扭曲、变异的"非人"。这种女性悲剧命运的书写,表明格非写作向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回归,也与他一贯的"历史个人化"叙事策略有关。格非对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