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逃离》中女性的存在方式探析
作者: 牟秋嘉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逃离》   存在  
描述: 《逃离》为当代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后期作品,共八个短篇,讲述了六个女性通过逃离探索自我存在的故事。小说集内的每一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遵循了女性从自欺、焦虑到自为、理想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她们的存在方式。门罗对女主人公存在方式的判断,是通过文本及潜文本间接体现出来的,同时,她也回应了加拿大传统生存观,表达了自己对存在的独特看法。这一主题尚未在学界得到充分讨论。因此,本论文试图拓展门罗的存在观研究这一领域,通过文本细读,探索门罗的《逃离》中人物的存在方式,及此作与经典作品的互文性、对加拿大批评家存在观
勇士到我-勇士:对汤亭亭小说中女性主义主体性的再思考
作者: 杜鹰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汤亭亭   小说   女性主义  
描述: 将汤亭亭的女性主义立场固定化、单一化,并使“勇士”成为这种僵化立场的形象代言人。 本文质疑汤亭亭是“勇士”式
中德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构:论《美狄亚·声音》和《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坏女人”形象的颠覆
作者: 李晓晨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理论   女性形象重构   美狄亚   潘金莲   去污名化  
描述: 中西方的传统文学中一直都不乏“坏女人”的形象。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许多女性作家开始质疑和重塑这些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背负着千百年骂名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重构工程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坏女人”正名,同时也是女性作家对社会性别权力体系的一种探究以及对女性自身处境的反思。本文以中德两位当代著名女作家的长篇小说,克里斯塔·沃尔夫的《美狄亚·声音》和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为例,借助性别理论,对两部作品从内容到叙事技巧两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两位女作家对中西方传统文学中两个著名的“坏女人”—
清代湖湘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刘碧波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毛国姬   《湘潭郭氏闺秀集》   郭润玉   《湖南女士诗钞》  
描述: 家族正在逐渐形成,而由外省嫁入湖南的三位诗人江峰青、戴珊和方曜诗歌中的“异域”元素,则引起了跨地域的文化碰撞与
女明星微博的自我呈现分析——以新浪微博加“V”女明星微博为例
作者: 梁颖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自我呈现   微博  
描述: 国外的twitter,延伸到中国成了一个新的名词“微博”。顾名思义,微小而博大,微博以短小精炼,内容博大,影响力深远见长。短短几年时间,微博这个新媒体时代的宠儿,已从一个微平台变成了大众传媒平台,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微博的群体也越来越多,在这些群体中,女明星在微博传播优势上更加突出:女性在传统媒体中便是吸引别人眼球的群体,女明星作为社会知名度高的女性群体,在微博上的言行必然会被大量“围观”。她们微博的自我呈现特殊的话语方式,对社会舆论、社会性别的影响力值得关注。在结构上,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研
温迪·华瑟斯汀女性意识喜剧研究
作者: 陈琳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喜剧   女性意识戏剧   温迪·华瑟斯汀  
描述: 温迪·华瑟斯汀(1950-2006)是当代美国最受欢迎和称誉的剧作家之一。自七十年代以来,她的戏剧创作一直关注美国战后出生的女性在自我身份上的种种焦虑和困惑,因为她们成长于历史文化的更迭时期,受到传统价值观和新女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冲击。尽管女性主义问题是华瑟斯汀作品的重要主题,但她对女性主义却一直抱着矛盾的态度,这也使她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目前,西方学术界的华瑟斯汀研究多为主题研究,试图在作品内容中厘清作家暖昧的女性主义立场。然而主题先行的研究范式并非总是那么奏效,因为它往往忽略了华瑟斯汀创作的文类特征,即
希尔柯作品中的美国土著女性特征
作者: 康文凯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思想   美国小说   希尔柯   文化特征  
描述: 莱斯利·玛蒙·希尔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位美国土著女作家。她的小说《典礼》描写了美国土著人在当代美国社会恢复其传统文化的努力,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此后她出版了多本以美国土著人传统文化和生存状态为主题的小说。 本文拟以希尔柯的《讲述者》,《典礼》和《沙丘花园》为研究对象,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探讨美国土著文化中的女性特征。在希尔柯描写的美国土著的母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比男性高。她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也是保护其部落和谐生存的卫士。尽管女性在美国土著文化中处于较高地位,
二十世纪英国工党妇女政策的变迁
作者: 刘跃一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志愿活动   英国工党   工会妇女会议全女性决选名单   妇女参政运动  
描述: 1997年英国大选,新工党藉“全女性决选名单”与“妇女大臣”两项政策,将101位性送入英国下院。如果仅将该政策归为工党为拉拢女性选票而推出的政治筹码,则未免失之草率。因为,二十世纪既见证了英国工党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作者: 高慧颖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历史唯物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发展   和谐社会  
描述: “女性发展”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伴随国内关于人的发展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女性思潮的传入和社会转型中日益凸显的女性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女性发展,女性发展研究成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视角。女性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尤其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下,促进女性发展、提高女性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女性发展,批判不合理的性别关系,追问不平等的根源,寻求性别平等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女兵——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如何塑造女性
作者: 朱灿然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家权力   女兵   女性塑造  
描述: "女性是被塑造的",波伏娃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第二性》中如是写道,"永恒的女性气质"并不存在,女性所具有的一切气质都是被以男性为中心的文明造就的。她的观点揭示了"女性"作为一种性别的处境。随着60年代末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社会性别的概念也开始流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分析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以及男性权力得以维持的原因。的确,对"女性"这一性别的塑造和建构是心理、文化和社会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持续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更是充斥着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