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语文学刊】搜索到相关结果 183 条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布兰琪与斯黛拉
-
作者:
刘海燕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社会
命运
女性主义
-
描述: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最成功的剧作之一,该剧以其精细巧妙的构思以及丰富深刻的思想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誉。笔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剧中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发现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真实地位及其原因。
-
刘向《列女传》的写人艺术
-
作者:
郑先彬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向
写人艺术
《列女传》
-
描述: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传录了百余位女性人物,刘向综合运用各种文学手段,以精练的语言、娴熟的笔法,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形象的动作描写、特殊的细节处理等手法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了高超的写人技巧。
-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作品人物分析:情景语境与角色话语
-
作者:
王红
赵欣欣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句式
句类
情景语境
-
描述:
本文分析了《活动变人形》中女性人物姜静珍的话语特征,其用法突出地表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对言语交际的深刻影响。文中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姜氏话语在用词、用句上的特点,探讨了情景语境与人物用语之间的密切关系。
-
从接受美学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
-
作者:
陈艳华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
小说
-
描述: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张氏小说在情感体验和叙述视角上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在女性人物塑造和人物内心刻画方面又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张氏小说的艺术魅力也正由此显现。
-
《喧哗与骚动》女性毁灭范式的创作潜动机
-
作者:
王智音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毁灭范式
创作潜动机
《喧哗与骚动》
-
描述:
《喧哗与骚动》在女性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心理范式倾向。女性人物在该作品中呈现了毁灭范式,表现为毁灭、堕落的特征。这是由作家独特的创作潜动机决定的。对福克纳创作的《喧哗与骚动》进行范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该作品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定性,进而揭示其心理存在与发生方式,找到其心理根源。
-
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发展:以《中国比较文学》文献为基础
-
作者:
殷燕旭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中国女性主义话语
女性主义
-
描述:
女性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后,对中国本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中国比较文学》中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相关文献,对比较文学中的女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在比较文学中的发展是相对单一的,缺少中国特有话语的。
-
从缠足文化透视女性的审美观
-
作者:
刘洁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众
缠足
依附
-
描述:
缠足文化历来是传统女性研究中受到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缠足的产生,固然有社会层面的客观原因,但其后来的广泛流行也有女性自身的主观因素。本文旨从缠足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审美依附性和从众性心理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
浅析亨利·米勒的反女权主义思想:以小说《性》为例
-
作者:
石智高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亨利·米勒
反女权
《性》
-
描述:
亨利·米勒是第二次妇女运动中的反女权主义作家。二战之后,在弗洛伊德的反动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反女权的思想,米勒是其中之一。作者将以米勒的《性》为切入点,将米勒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对女性极端鄙视等思想揭示出来,从而论述他的反女权主义思想。
-
女性生存的困境与困惑——论庐隐小说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孙士生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女性意识
《海滨故人》
妇女运动
庐隐小说
父权制文化
个性解放
女性生存
女性文学
母女冲突
-
描述:
女性生存的困境与困惑——论庐隐小说的女性意识
-
女性文学的微妙演绎:论中国性、本土性与西方性的同构
-
作者:
郑来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写作
文化差异
审美体验
女性书写
-
描述: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的解放的呐喊,女性解放也风生水起,中西方文学史上,女性创作也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使得中西方的女性文学创作之间相互影响而彼此不同,分析“女性文学”发展中的中国性、本土性与世界性,是梳理出“女性文学”演绎脉络的一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