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647 条
-
贝多芬的“独生子”——歌剧《费德里奥》
-
作者:
赵骞
来源:
音乐生活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生子
音乐作品
欧洲文化
贝多芬
歌剧
作曲家
重大影响
历史意义
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费德里奥》(Fidelio)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作为贝多芬的"独生子",它极明显地反映了贝多芬的精神面貌,成为了他本人生活的记录。特别是剧中的那个勇敢而又有着深厚爱情的莱昂诺拉的形象,是贝多芬心目当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这部歌剧作品虽然不具备开创性或给后世带来什么重大影响的历史意义,但是在谈到贝多芬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确不能把它排除在外,而且它在歌剧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1792年,贝多芬来到欧洲文化的中心——维也纳,在那儿他得以欣赏到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歌剧
-
张艺谋这活只能你来干
-
作者:
蓝袖添乱
来源:
可乐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全球化时代
申奥成功
张艺谋
总导演
执导
民族化
北京奥运会
女性形象
国际体育
-
描述:
张艺谋成功竞标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仿佛张艺谋做了总导演,国将不国,奥运没运。大家重新搬出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黑色8分钟"做"罪证",高喊"大腿女孩可以休矣",认定他一定会丢国人的脸、会丢祖宗的传统,请求张艺谋饶了奥运会。张艺谋做总导演真的这么恐怖?未必!论导演能力,老谋子的电影和大型歌舞剧获了各种大奖,还赢得了票房;论实践经验,张导跟奥运会结缘甚久,执导的申奥片为申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了第21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最佳影片大奖,执导的奥运会徽宣传片获得了第21届
-
枪炮与玫瑰——谈马堡中有关身体的油画作品
-
作者:
杨卫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曲同工
枪炮
油画作品
身体
玫瑰
摇滚乐队
女性形象
组织结构
-
描述:
读马堡中这批有关身体的油画作品,总能使我想起美国那个名为“枪炮与玫瑰”的摇滚乐队。这不仅因为马堡中这批有关身体的油画作品在语言感觉上始终透着某种金属般的质感,更因为他对画面的组织结构——他将各种战争武器与女性形象并置在一起,完全就像是“枪炮”和“玫瑰”的视觉组合。我甚至觉得马堡中这批有关身体的油画作品都可以作为“枪炮与玫瑰”乐队的招贴画,尽管这并非马堡中的原意,但它们之间所演绎出的那种异曲同工的妙趣的确有些让我惊讶,以至于使我再次理解了“人的感觉是可以相通的”那样一个命题。
-
历史创伤的反思 传统艺术的创新——《天云山传奇》与《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审美特征比较
-
作者:
何春耕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创新
情节剧电影
女性形象
历史悲剧
-
描述:
法斯宾德与谢晋分别是德国和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情节剧大师,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是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情节剧的电影形式,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个性的时代女性悲剧形象,不仅把个人命运、个人情感悲剧同整个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注重情节剧的大众化审美和娱乐因素,把影片的思想价值和观赏价值统一起来。由于具体文化语境和审美个性的差异,法斯宾德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展示充分利用了时代变迁的偶然性特点,是一种社会/伦理化的历史缩影;而谢晋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揭示则更紧密地联系具体政治因素的必然性影响,是一种政治/伦理化的现实写照。
-
阴阳越界:論《三言》人鬼恋故事之意涵
-
作者:
刘顺文
来源:
有凤初鸣年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死观生
人鬼恋
越界
女性形象
三言
-
描述:
本文以《三言》的五篇人鬼戀故事为讨論中心,首先提出「万物有靈」、「靈魂不死」,和「心理时间」建构意义世界的观念,为人鬼戀故事的思想源流之一,进而探究此故事類型的传承与发展。女性作为文本内的行动决策主体与文本外的意义形构主体,其形象投射出男性内心追寻的理想,以及商业社会重利轻义的倾向。笔者归纳越界主体的特殊性有四:一、在空间和个性上均表现积极主动,二、呈现向阳与向上的单向移动性,三、内外兼备,为男性欲望的想像折射,四、鬼的形貌及其他特质与生前如一。阴阳越界的歷程,是人们寄托理想的心理反映,虽然不能维持长久,
-
梅娘小说简论
-
作者:
包学菊
来源: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小说叙事
两性形象
家庭伦理
梅娘
-
描述:
在聚焦与解读梅娘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对她笔下的两性形象世界、家国图景和小说叙事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由文本细读出发,提出孤独、寂寞是梅娘小说女性形象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普遍心理特征,并分析了这种精神气质的表征与成因。同时发现梅娘又是以男性批判的视点来看取和塑造“父”与“夫”的,其中隐喻着她对男权传统的反叛。除了两性婚恋、家庭生活,梅娘还将笔触伸向纷繁世相的底层,揭示了更为深广的国家、社会图景。她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表现在善于运用多种叙事视角、创造了一系列“水族”意象等。
-
论薛宝钗人格的复杂性
-
作者:
张颖帅
来源:
长治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薛宝钗
双重人格
封建卫道士
-
描述:
薛宝钗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和宝玉黛玉之间婚姻纠葛构成了《红楼梦》主要内容。匡世巨著《红楼梦》中成功的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薛宝钗是其中塑造的最成功、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其重要地位已为世人所承认。曹雪芹笔下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同时宝钗也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物,她既有善良大度的一面,也有着圆滑虚伪、做作、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构成了她性格的双重性。薛宝钗也是个追求功利的人,但其命运最终是不幸的,她是个悲剧人物,但又使人反感。
-
论《美狄亚》、《莺莺传》中人性与伦理的冲突
-
作者:
黄曼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
伦理学批评
《莺莺传》
元稹
-
描述:
本文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和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美狄亚》和《莺莺传》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民族,而且体裁不一,风格迥异,但是都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性与社会伦理的矛盾冲突。在作品中,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美狄亚、崔莺莺等女性形象与社会抗争、决裂、妥协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伊阿宋、张生等男性形象制造悲剧又承担悲剧的结局中。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一张笼罩万物又不可挣脱的大网,人类的一切选择和行为都在这张网下进行。
-
时代的重叠 祁志龙·杨卫对谈录
-
作者:
王静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时代
八十年代
形象
过去
圆明园
艺术家
乌托邦
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祁志龙196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1992年,至今生活、工作于北京; 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台湾,汉雅轩; 1994年,“消费形象”——祁志龙的波普艺术,香港Schoeni画展; 1995年,“中国当代油画展: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布鲁塞尔女性形象,香港Schoeni画廊; 1996年,“大众样板”,北京,北京艺术博物馆;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迈阿密,海滨会议中心;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巴塞尔,Eleyen’s香港太古中心; 199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
-
加拿大的《红字》——尼诺·里奇和他的《圣徒传》
-
作者:
姚英华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资本主义发展
圣徒
美国作家
加拿大
美国社会
长篇小说
19世纪
诺贝尔文学奖
丁梅斯代尔
-
描述:
一、简介《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曾被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列人“提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书目”。小说虽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她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小说《圣徒传》是加拿大作家尼诺·里奇的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