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辽宁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157 条
-
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
作者:
黄宁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文学史
肖瓦尔特
女性亚文化
女性批评学
-
描述:
伊莱恩·肖瓦尔特作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她提倡在“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文学中构建属于女性自己独立的文学史和文学传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创立之初,就面临缺乏理论基础的尴尬境地,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地写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这点,这也是其“女性批评学”理论提出的根本原因。她努力挖掘被历史遗忘的女性文学作品,构建女性文学史,提出女性亚文化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肖瓦尔特认识到其初期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双重话语”理论,主张女性文学不能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强调女性文学批评和写作都包括主导者和
-
“失去笼子的囚徒”:当下中国女性文学中的伦理表现及文化学阐释
-
作者:
苏状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
伦理
女性文学
-
描述:
该文就力图通过对当下中国女性文学中的伦理表现进行表象梳理,然后对这种伦理表现的特征进行文化学上的原由探究,并于文章的最后对这种文学存在进行文化学方面的反思,从而为当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做出现代意义上的贡献与创新.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
-
新时期小说女性“等待”主题研究
-
作者:
牛晓燕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等待”主题
女性
-
描述:
“等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人类出现开始等待便存在于生产、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漫长的等待是单一乏味的过程,但从审美角度观照时,无聊的等待也具有了文学色彩。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等待现象和等待心态的描述。由于女性在社会中缺少话语权,她们常常是独倚高楼极目远眺的状态。虽然女权主义、女权运动的思潮影响了不少女性,但女性在解放的路上依然任重道远。国内外对女性“等待”主题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古代和现代作品。本文主要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中女性“等待”主题进行研究,进而挖掘女性等待的多重意蕴以及分析女性等待
-
《紫色》的身体叙事研究
-
作者:
万文萃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身体叙事
种族主义
宗教
-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题深刻,题材广泛。她的作品大多集中表现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南方乡村的黑人妇女的生活,主要研究种族、宗教、妇女以及黑人的命运与生存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尤其是小说《紫色》的问世,这部小说中涉及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阶级压迫,主旨也转向提倡各个差异个体之间的共存、交流和融合,体现出沃克的创作走向了成熟。它的价值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认可,这部小说奠定了爱丽丝·沃克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使她一举摘得了美国文坛极具影响
-
中国“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冰心批评的研究
-
作者:
李智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时代语境
男性话语
冰心
女性文学
-
描述:
一直以来学术界在关于冰心的研究中都着重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论价值以及风格特点,而关于冰心作品批评的关注和研究则很少。因此,文章在对冰心研究的现有成果之上进行一次转换视角的审视,运用女性批评理论对冰心在“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批评特色、风格以及当时批评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思想进行分析,发掘出在现代阶段对冰心文学作品批评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对这一时期冰心作品的批评加以整理,从对创作主体的批评、对作品思想方向的批评和作品的审美表现等三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
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
-
作者:
白昊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世纪女性小说
女性意识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
-
描述:
“双性同体”理论自80年代引入我国之日起便被作为性别观念与两性共存的理想状态,因而其实现需要经历长期的尝试与磨合。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依然处于在探索中发展,在自审中完善的阶段。本文以新世纪女性小说为依托,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基础,探索我国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在文本、艺术上的特色以及该理论在文化审美价值上的特色,本文由如下部分构成:一、绪论:对我国“双性同体”理论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新世纪“双性同体”理论的整体界定;梳理我国女作家新世纪女性意识的“双性同体”共性趋向,阐释新世纪女性
-
凯特的心灵进化史—自性解读《天黑前的夏天》
-
作者:
山微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重生
自我审视
自我欺骗
自我救赎
-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现代最重要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在其辉煌的创作生涯中,有20多部小说问世。她的小说主要描写殖民文化、女性内心、现实间的挣扎与科幻题材。最初,莱辛以其女性文学而闻名。《天黑前的夏天》是其中的代表作。此作品叙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全职家庭主妇凯特追寻真正的自我并整合自我的身体与心灵的旅程。作品反映了这一特定女性群体,即家境殷实,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的生存现状,并引起她们自我审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篇论文旨在提醒身为全职家庭主妇的女性,她们是拥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家庭的附属品。她
-
多丽丝·莱辛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研究
-
作者:
郑紫晖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后女性主义
创作思想
-
描述:
本文探寻影响多丽丝·莱辛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形成的诸因素,研究多丽丝·莱辛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在莱辛主要作品中的体现。多丽丝·莱辛是后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批判地吸收女性主义关于倡导妇女独立、争取男女平权等观点,修正了支持性别战争的偏激立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边缘战争和性别融合等概念。本论文分为四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情况、莱辛研究的现状、以及目前国内莱辛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分析了多丽丝·莱辛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的基本内容的形成过程。文章第二部分介绍多丽丝
-
柳美里家庭作品中日本女性家庭观的转变
-
作者:
张倩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崩溃
柳美里
再生
家庭观
-
描述:
柳美里(1968~)出生于日本,在日韩国人二代。从幼年时代起,因为在日韩国人身份以及无法敞开心扉与他人沟通,经常被同学欺负。中学时代,柳美里经历了离家出走和自杀未遂,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中一年级退学后,柳美里加入了东由多加的剧团,迎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机。在东由多加的鼓励与帮助下,柳美里作为作家亮相。她的作品以自己的家庭状况和亲身经历为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家庭电影》为代表,这部获得芥川奖的作品讲述的是20年前就已经分崩离析的家庭为了实拍一部反映一家人现实生活的纪录片,又重聚
-
解析《到灯塔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
作者:
商喜平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
和谐
-
描述:
20世纪20年代末之前,提到“双性同体”这个词,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生物学上常提到的“雌雄同体”。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在其《一间自己的房间》(2004)中提出“双性同体”的文学理论,认为人应该同时具有男女两种性格特征,这也是她认为一个作家最理想的创作状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身兼意识流女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等多重身份。她在继承传统女性主义的同时,重新审视了女性主义,并提出了一些新主张,使女性主义更易于接受,并且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双性同体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一部自传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