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9世纪法国女中音咏叹调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黎辉辉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咬字   气息   艺术表现   女中音咏叹调   19世纪   法国歌剧   教学运用  
描述: 女中音是一个比较稀有而且难以训练的声部。19世纪的法国歌剧中出现了一批相对集中的女中音咏叹调,这些歌剧中的女中音角色与以往的有些不同,不再是年老的,阴郁的,更不再是男性角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角色的身份的转变,出现了一些年轻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风情、敢爱敢恨、个性分明。作曲家们为她们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咏叹调,这些咏叹调有着优美的旋律,诗意的歌词,剧情中还有激动人心的爱情。如《卡门》、《桑松与达利拉》、《萨福》、《迷娘》等等,这些歌剧从19世纪至今一直都是歌剧舞台上久盛不衰的优秀剧目,剧中的女中音角色的
从缺失到觉醒:《圣经·旧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拉康式解读
作者: 黄佳文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圣经·旧约》   缺失   觉醒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  
描述: 《圣经·旧约》由三十九卷书构成,它们均为男性作者所写。《圣经·旧约》中的绝大部分女性处于屈从、忍让和被欺凌的生存状态,从而缺乏平等、自主和独立的主体意识。然而,细读《圣经》文本后发现,其间也不乏对具有平等、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这无疑体现了父权制文化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本文拟运用拉康的主体性理论从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三方面对《圣经·旧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和觉醒做一尝试性的探析。除绪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介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并简析《圣经·旧约》中女性所处的地位。第二章分析
清代江浙地区“女子诗社”研究:以“蕉园诗社”为例
作者: 刘凤云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子诗社   蕉园诗社   清代江浙地区  
描述: 清代江浙地区的女性结社活动贯穿了有清一代,是文学史上一个非常 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以“蕉园”诗社为例,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着重考察“女子诗社”的一些共性和个性的东西。 本文第一章对整个清代的“女子诗社”的发展与成长过程进行一个纵向的 梳理,大致分为萌芽、初具雏形、高潮、成熟和孕育新蕾五个阶段。第二章和 第三章是本文考察的重点:第二章以“蕉园诗社”为个例,主要对“蕉园诗礼” 前后期的成员组成进行考证,并对“女子诗社”的结社、雅集和往来酬唱等活 动进行初步探讨;第三章对江浙“女子诗社”的创作题材与主
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诗作综考
作者: 董倩倩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氏   家族   诗人   清代   诗作   女性  
描述: 、孔祥淑、叶粲英、叶俊杰、朱玛等。这一群体诗人数量之大,诗作之丰富,为清代女性文坛所瞩目。从外部来看,这一性家族诗人群体呈现出若干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出身于文化型家庭,其身份或为名父之女、才士之妻、令子
汉代四位性作家的创作内容及文学价值
作者: 张冰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班婕妤   创作内容   文学价值   徐淑   班昭   蔡琰  
描述: 班婕妤、班昭、徐淑、蔡琰是两汉时期非常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在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她们是两汉时期最杰出的女诗人,她们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班婕妤是中国文学史上可考的第一个有诗集传世的女性,她的现存作品《怨歌行》、《自悼赋》、《捣素赋》反映了宫廷女子的生活,笔调委婉清绮,把后宫女子的心态描画的入木三分。其《报诸侄书》更是反映了“推诚写实”的文学观点。班昭的咏物赋现存四篇,分别是《蝉赋》、《大雀赋》、《鼓器颂》、《针缕赋》。这四篇作品在汉代整个辞赋文学发展史上具备承上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阿契贝《荒原蚁丘》小说人物比阿特丽丝形象浅析
作者: 李莉   来源: 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非洲发展趋势与中非关系前景高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非洲女性   女性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荒原蚁丘》是当代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阿契贝的一篇重要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对比阿特丽丝这一性形象的成功塑造,让世人对当代非洲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也回应了评论家们对阿契贝小说创作忽略非洲女性的指责。本文运用
叛逆与容忍: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郝思嘉与吉妮人物之比较
作者: 陈碧园   来源: 外语与翻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   被支配   生态女性主义   征服   容忍  
描述: 作为生态女权主义的两部代表作品,《飘》与《一千英亩》虽相差55年,但时空距离并没有影响它们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作家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成功塑造了两位生动的女性形象,并从中揭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奋起以及她们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作者浓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当然《飘》在创造和维持生命方面,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女性的创造性、能动性原则;而在《一千英亩》中,自然界和女性都被物化,人类对土地的贪婪和化肥农药对环境的破坏,预示着生态环境的危机和女性原则的毁灭。
灰色的花朵 断翅的蝴蝶:从鲁迅小说中女性的命运看封建制度下人性的异化
作者: 张洁   来源: 科教文汇·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命运   女性   异化  
描述: 鲁迅在他一系列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极具时代特色,她们的命运多是悲惨的,她们不是灰色的花朵,就是断翅的蝴蝶。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不可逃脱的命运。鲁迅通过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异化,从而无情地讨伐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达到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的目的,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启迪价值。
灰色的花朵断翅的蝴蝶:从鲁迅小说中女性的命运看封建制度下人性的异化
作者: 张洁   来源: 科教文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运   鲁讯   女性   异化  
描述: 鲁讯在他一第列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泉.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极具时代特色,她们的命运多是悲惨的,她们不是灰色的花朵,就是断翅的蝴蝶.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真实面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不可逃脱的命运.鲁迅通过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异化,从而无情地讨伐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达到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的目的,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启迪价值.
农村民间组织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强化
作者: 霍雨慧   来源: 山东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民间组织   新农村建设   农村妇女   村民自治  
描述: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占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农村妇女主体意识的增强.农村民间组织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能够使她们积淀公民意识,是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重视发挥农村民间妇女组织在强化农村妇女主体意识中的作用.
< 1 2 3 ... 138 139 140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