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中国妇女》杂志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及其方针转变——丁玲四十年代作品背景探讨
作者: 江上幸子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抗战时期边区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妇女运动之中,整风前的情况,我们不得详知,我们可见的资料是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年决定》)等,这些都是整风以后发表的~①,它们几乎全面否定了整风前的运动,批评那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运动~②。并且整风时,在批评妇女运动的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当以参加"生产"为中心的新
妇女组织与妇女的权力参与
作者: 冯曼东   来源: 妇女发展与对策——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妇女组织与妇女的权力参与
妇女运动的主题:争取男女平等——对中国新闻界男女平等现状的剖析
作者: 陈崇山   来源: 妇女发展与对策——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妇女运动的主题:争取男女平等——对中国新闻界男女平等现状的剖析
茅盾的女性文学批评
作者: 金燕玉   来源: 纪念茅盾诞辰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女性文学的崛起、发展和繁荣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整个社会努力促进的结果。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儿,它的成长得益于思想文化界、文学艺术界的精英们,文学巨匠茅盾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茅盾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极其卓越的前驱者。当我
《阿毛姑娘》与丁玲的女性文学
作者: 汪晓云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阿毛姑娘,》作为丁玲女性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以《阿毛姑娘》的女性文学特征为支点,对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作一整体观照。马克思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过相当精确的论述:"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
丁玲在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
作者: 吴长华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受到长期封建伦理的压制,"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得中国灿烂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就像一闪即逝的流星,女性文学难成气侯。"五四"运动的浪涛席卷大地,中国女子冲出闺阁,踏上社会,女性文学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把女作家推上了文学舞台,演出了有声有色的一幕,涌现了冰心、庐隐、冯沅君、凌淑华、石评梅等女作家群体。
女性解放之路的不倦探求者——丁玲与女性文学
作者: 邹午蓉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沉默与喑哑了千百年的中国女性,终于借了世纪初思想解放的强劲东风浮出历史地表。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凌叔华、袁昌英、陆晶清、苏雪林等女作家率先脱颖而出,登上文坛,她们发出了石破天惊的世纪呼喊,在女性文学的空白之页上谱写了开天辟地的篇章。从此,中国文学领域里正式树起了女性文学的猎猎大旗,丁玲、肖红、白朗、罗淑、草明、张爱玲、苏青等相继被召
抗争之路与禁锢之锁.:从女性文学角度看四十年代丁玲与张爱玲作品
作者: 杨家慧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女性文学应是指女性作家所写的反映女性生存处境和思想状况的作品,它的核心是女性作家用她们所特有的细腻柔美、富有感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揭示和描绘女性生存状态和女性意识。本文拟从女性文学角度来考察四十年代的丁玲和张爱玲的作品,分析她们对女性问题关注点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而确认二人在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
丁玲女权主义之断想——兼谈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林伟民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位观点相当鲜明的女权主义者。虽然,她生前一直否定之。二十年代末,已经饮誉文坛的丁玲曾拒绝为《真善美》杂志"女作家专号"撰稿。其理由是"我卖稿子,可是不卖‘女’字","文学创作与性别有什么关系?"在丁玲看来,向她约稿的男士编辑的言行举止,是她深恶痛疾的上海滩所谓"海派"文人的商人作风;而《真善美》杂志主编张若谷是鸳鸯蝴蝶派张恨水的公子,该刊在当时被
丁玲·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在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作者: 陈漱渝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参加这次盛会,对于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虽然有幸跟丁老有过短暂的接触,也写过关于她的回忆和几篇研究文章,但对她的作品的确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所以参加这次研讨会,对我来说是一次补课。这次会议的两个中心议题~①确定得很好,很有深入讨论的意义。估计会有分歧意见,彼此见仁见智。这也正是这两个题目出得
< 1 2 3 ... 118 119 12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