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困惑与寻求:知识女性的精神探索--兼谈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轨迹
作者: 贺萍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在中外文学史上,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几乎从文学发生的时刻开始从未间断过。女性,作为世界的"一半",同样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同样是文学表现的对象主体,没有女性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文学的存在。在我国,只有到了现代,才产生了真正的中国"女性文学"。"五四"运动为中国女性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场社会变革中,中国女性第一次真正地觉醒了。她们对自身的命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身的苦难也有了自觉的反抗。革命也为女性文学带来了生机。中国文学之具有独立的女性意识,萌起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在"
女性的自觉十年来女作家小说创作意向概论
作者: 徐朝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自觉   女作家   十年来小说   创作意向  
描述: 四个主要题材:1.爱情、婚姻、家庭题材;2.性爱题材;3.揭示女性文化处境的题材;4.描写女性体验的题材中表现的女作家女性自觉的创作意识为论述中心.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还在处于探...
从女人到女鬼: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剖析
作者: 吴长华   来源: 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全国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光采照人,熠熠生辉,如《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长恨歌》中的杨玉环,《西厢记》中的雀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等,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从古以来,女性作家的寥若晨星与女性形象的群星灿烂恰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中原因,也很值得推敲。"自古红颜多薄命","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也许是女性命
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伯红   卜卫   陈新欣   来源: 妇女发展与对策——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三部曲小说文体叙事模式及时代女性形象与革命话题:《蚀》的作家接受分析
作者: 全苏雨   来源: 纪念茅盾诞辰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历史地看,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领域里,将小说创作的视野直接引申到时代社会和政治革命领域的,并不是茅盾首创。这一点上,我们至少可以谈到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在作品中,作家直接借用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或辩驳议论给读者画出自身的社会政治变革的蓝图。之后,许多政治小说、社会谴责小说对社会变革话题发出各自的议论。当时,人们似乎要急于宣泄心中的理
试论丁玲女性题材小说的三种模式
作者: 李丽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以往关于丁玲女性题材小说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模式化的概括。少数研究者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他们的概括往往仅限于丁玲早期的小说。笔者在通读丁玲女性题材小说的基础上发现:丁玲此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女性形象都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而每一种模式都意味着作者对女性问题独到的探索与理解。在三种女性形象模式中,我们不仅看到
丁玲早期创作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
作者: 曹清华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是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才崛起于文坛的。丁玲的早期创作~①何以会引起人们的瞩目呢?这同她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有所突破有关。"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自由的婚恋上面。她们的自我意识中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
丁玲女权思想漫议
作者: 欧秀岚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近年来,在丁玲研究领域大量引进并应用的女性文学批评方法十分活跃。这无疑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尤其对于丁玲这样一位以塑造女性形象、表现女性人生见长的女性作家的探讨,更是大有裨益。但是,如果仅囿于此,陷入与女性文学及批评密切相关的女权主义泥淖,把丁玲限定为一位女权主义者,而把丁玲笔下的人物视为女权主义的礼赞,则有步入误区之嫌,也难于符合丁玲的思想实际和创作实际。
女性的自觉:茅盾早期的新女性观及其时代女性的文化意蕴
作者: 翟耀   来源: 纪念茅盾诞辰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茅盾早期的新女性观与其早期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的创造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女性的自觉"作为茅盾早期新女性观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要求人的自觉,强调"解放的妇女"应恢复"人的权利",确立"绝对的身体上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资格";主张恋爱神圣、"以恋爱为基"的婚姻和"新性道德","反对片面贞操观与夫妇形式主义"以及矫枉过正的女子中心主义;主张新女性在
丁玲笔下的母亲画廊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群,特别是莎菲系列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但是以曼贞为代表的母亲系列形象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虽然曾经出现过的对《母亲》、《新的信念》、《杜晚香》等作品的评述中,涉及母亲形象,然而,对此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在丁玲研究领域仍是一片待开垦的绿地。关注过丁玲的研究者肯定意识到,"母亲"在丁玲生命和创作
< 1 2 3 ... 117 118 119 12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