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
作者: 吴松梅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声   家族   门第   《源氏物语》   女性  
描述: 《源氏物语》问世于11世纪初,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常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作者紫式部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她所处的时代,正是上层贵族通过与皇室联姻不断蚕食皇权的摄关时代,所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贵族择偶时对对方门第的重视等特征都反映在了《源氏物语》中,而女性的婚恋背后往往伴随着一部家族的兴衰史。在现有的关于《源氏物语》的家族、门第的研究中,绝大部分都着眼于作品中男性的门第观念,从男性人物入手考察他们对于先祖遗愿的践行、门第的维护等等,而从女性人物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其家族意识的成果非常少
幽暗的陆地
作者: 郭梦霞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底层女性   命运悲剧   灰色女性   写作困境   新女性   女性形象  
描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的角色位置是非常尴尬的,她们不论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均难以摆脱被观赏和消费的命运。而且她们大多来自上流社会,那些挣扎在贫困与苦难中的底层女性,则鲜有被人青目之遇。只有到了五四,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来自底层的女性与“挣脱了封建家庭的锁链”的新女性等一起,才进入新文学家们的视野,成为新文学的主角之一。然而,虽然她们从此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占了一席之地,她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身的悲剧命运。这引起了新文化的先觉者的深层次的思考,并导致了他们的写作困境。本文将通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女
在隐忍与抗争的背后
作者: 李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柔石   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   女性  
描述: 柔石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在他30年的短暂生命中,在五六年的创作时间里,为我们奉献了《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小说以及若干诗歌和剧作。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柔石深切关注个人的命运和个体在现实重重围击下的困境,把同情悲悯的目光投向了受封建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女性。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和觉醒的、寻求解放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类女性形象行为方式的描写,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她们的价值取向。本文结合柔石的生活学习经历分析其小说中的两类女性形象,阐释其
米兰·昆德拉的田园牧歌主题初探
作者: 巨苗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私人   田园牧歌   女性  
描述: 昆德拉自发表第一部小说以来,就在本国捷克和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也曾引发了一场持续的“昆德拉热”,这种关注由于近来年翻译作品的增多以及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创作的转向而慢慢消退。但他小说中众多主题的探讨以及显示出对当下文学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并未被评论界挖掘待尽。 从昆德拉的处女作《玩笑》到他最新的小说《无知》,每一部小说的主题都有意无意地涉及了他小说美学中的几个重要命题,“人类生存的境遇”“性爱与政治”“遗忘与回忆”等等。正如法国著名评论家弗朗索瓦•里卡尔所说昆德拉的“所有的小说都无
女性时尚杂志的审美文化解读
作者: 陈凯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时尚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接受   女性时尚杂志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审美文化景观,即女性时尚杂志的兴起。女性时尚杂志作为一种特殊的时尚文本形态,通过传播流行资讯、时装、美容减肥知识、两性关系、美食、旅游等方面的时尚内容,影响着广大受众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一审美文化现象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对女性时尚杂志的研究力量多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出版发行学、设计艺术学等领域,鲜有人将这一现象上升到美学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本质上的解读。在笔者看来,女性时尚杂志对于时尚生活方式及理念的传播,实质
典范与模仿:清末民初女传教士与本地女信徒的对比研究(1877-1922)
作者: 杨秀丽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传教士   妇女性别意识   基督教   圣经妇女   妇女性别空间  
描述: 本文主要藉由传教士主流刊物《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中登载的女传教士传记,以及1877、1890、1907年三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纪录为主要材料,考察1877-1922年之间在华女传教士的传教生活经历,以及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文章尝试以十九世纪流行于美国社会的妇女性别意识和妇女性别空间概念为切入点,集中讨论这一时期的在华女传教士在她们的传教士业中,向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妇女展现了怎样的女性形象、性别意识。在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是否也建立了自己的性别空间,这种性别空间概念给中国妇
位移:1957至1964年《诗刊》诗歌在文化弱势中的变异抉择
作者: 常慧敏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姿态调整   位移   新白话风暴   女性形象  
描述: 1956年,原本紧张的文艺政策转变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使得文学有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是当文学界还没来得及感受到春天的暖阳时,寒冬就降临了。于是,文学创作环境陡转直下,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在局促的发展空间内变异并四处突围的状况。 自1957年创刊至1965年休刊的八年间,《诗刊》作家们的情绪和创作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诗歌元素也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动,先前的价值认同体系被颠覆。本文借助“位移”这一概念对《诗刊》诗歌的异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位移”指的是在文化主导力量与外在政治压力双重影
对中篇小说《饥饿》中女性主义特征的及物性研究
作者: 秦俊红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及物性分析   女性主义文体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描述: 批评文体学和女性主义文体学是语境文体学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批评文体学坚 持建构主义的语言观,但摒弃了将语言单纯作为意义载体的观点,而将其视为社会过 程的一部分及其产物。女性主义文体学继承了批评文体学的传统,但更注重揭露男权 制意识形态。研究者通常借助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来审视文学作品及通俗文 化中的妇女形象,试图唤起女性主义意识,最终导致女性反抗乃至社会和语言的转型。 当前,女性主义文体研究日渐兴盛,来自叙事学、认知科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 各种分析范式都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多数人倾向于对文本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分析
作者: 朱国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局外人   双性同体   抵抗的读者   战争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她继承了第一浪潮女权主义要求政治平等权利的诉求,特别是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的诉求。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英国19世纪前半叶,英国妇女接受的是限制女性自由发展的“消极教育”,这是一种以培养“女性的魅力”为目标,是教导女性以结婚为职业的教育。她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妇女需要就业权,经济保障是女性取得独立地位的坚实物质基础。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她把战争的根源归结于父权制的价值观。伍尔夫尖锐地指出父权制的价值观念
曹禺戏剧世界中女性的生存本相
作者: 王颖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女性形象及特点   女性意识   悲剧   道德伦理观   曹禺  
描述: 曹禺在他戏剧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书写了众多的悲剧史诗般的女性形象,他以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及与同时代的主流话语相背离的人性化的道德伦理观,情爱观,婚恋观等书写了当时中国历史环境下女性的生存本相。在他自创和改编的十三部剧作里这些女性形象都闪动着令人难忘的艺术光芒,他给予中国女性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情和理解,每个形象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亮丽色彩。这些都与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严谨的思想修养、高深的文字功底是分不开的。他在旧的社会制度及旧的封建礼制将要灭亡之时,对不同阶层、不同处境的妇女的痛苦
< 1 2 3 ... 9 10 11 ...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