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96 条
-
灵魂的堕落 希望的虚无:论曹禺代表作中男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
作者:
孟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心理
男性形象
家族与男权文化
精神性格
五部代表作品
-
描述:
自从话剧这种“舶来品”传入中国的那刻起,众多的剧作家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本创作与艺术革新。直到1934年《雷雨》的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才真正走向了成熟。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曹禺在《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以及《家》这五部代表作品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举,特别是他所塑造的那些优秀的戏剧形象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那些善良坚韧、执着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让人们看到了这位中国的戏剧大师深厚而精湛的创作功力。然而在曹禺的笔下同样也存在着一群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他们是一群篆刻了旧中国封建思想
-
两位“致人性于全”的伟大作家:鲁迅与莎士比亚
-
作者:
高晓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悲剧中的人性
人道主义
-
描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大师,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提到过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在精神上存在着多层面的相同。他们各自笔下都塑造了高大而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鲜明的悲剧形象,各具特点的女性形象等。在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悲剧精神等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之处。论文主体主要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从鲁迅与莎士比亚的关联,个性主义比较,人道主义精神比较及他们悲剧中的人性色彩这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论文第一部分主要阐释鲁迅与莎士比亚两位人文主义者的关联。这
-
论《源氏物语》中夕颜性格的多重性
-
作者:
姜淼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重性
源氏物语
性格
夕颜
-
描述:
本文以《源氏物语》中的“帚木三帖”为背景,围绕夕颜这个女性角色来探讨其性格的多重性、形成原因及作者塑造此性格的意义。在夕颜的性格中,既有“胆小、凡事顺从”的一面,又有与之截然相反的“有自主性”的一面,可以说具有多重性。本论文试从夕颜与头中将、光源氏、右近的接触中,分析其在人前所表现的“胆小、顺从、天真烂漫”的一面;再从主动赠与光源氏和歌、与光源氏互相隐瞒姓名交往等来分析其“顺从”性格背后的“有自主性”的一面。并由此得出结论,在夕颜“凡事顺从”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是她切实地按照自己心中真实想法行动的“自主意识
-
爱默生式的得墨忒耳:为威拉·凯瑟辩护
-
作者:
龙云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话
自我回归
原型
爱默生
凯瑟
得墨忒耳
-
描述:
美国作家威拉·凯瑟 (Willa Cather, 1873--1947)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在其接受赞誉的同时,凯瑟也被指责为逃避现实主义者。同时由于凯瑟作品涉及面很广,而各流派批评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对凯瑟及其作品分析的片面性。现实主义观点认为凯瑟是推崇女性令人同情的无私忘我精神的作家,而浪漫主义观点则认为她是位赞扬追求自我精神的作家。这两派观点似乎是不可调和的。本文认为只有把凯瑟放在美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下研究,把她的生活,经历和意识同作品解读联系起来,才能揭示作品的深层涵义,才能对凯瑟形
-
越过存在与苦难边界的精神逃离——苏童小说的文化心理解读
-
作者:
鄂晓萍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童小说
当代文学
小说创作
文化心理
-
描述:
本文对苏童小说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探讨。文章主体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把苏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典型心理过程作为作品解读的线索,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创作心理,对作品中逃亡者、残疾人、失败者和弱者(包括女性人物)进行了具体的心理分析并归纳出典型类型; 下篇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畸零者对人生苦难和内心冲突的深刻体验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心理,分析苏童作品中体现出的先在的心理图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和超升心态。在分析的过程中,分别从个体本位和文化本位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苏童小说人物的个性心理内涵和文化心理内涵,力
-
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
-
作者:
秦佳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众运动
国民党
分歧
争论
-
描述:
民众运动包括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等,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1924年国民党改组,树立了“以党治国”的施政理念,也将自己标榜为“全民”之党,并多次表示代表全民利益,将民众运动作为实现其政策的立足点,大力发展民众运动。然而在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对于民众运动的政策理念及构想上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差距,导致二者在民众运动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这是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国民党在1927年之后,取代北洋军阀成为中华民国新的执政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调适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如何将民众运动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