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黑人妇女】搜索到相关结果 47 条
-
黑人妇女的精神力量:对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的心理分析
-
作者:
王竹青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常用品》
黑人妇女
精神力量
爱丽丝·沃克
心理分析
-
描述:
《日常用品》是爱丽丝·沃克的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二个黑人姐妹迪和玛吉争夺祖母留下的被子而母亲从中调停的故事。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并根据作者塑造她们的时候受到的心理影响,分析了迪、玛吉和母亲这三个人物,从而揭示出由她们所代表的黑人女性的心理特点。 第一章剖析了激进的姐姐迪。特里·伊格尔顿认为迪只知道追求个人的享乐,等同于心理结构的本我。但笔者发现,迪相信自我的价值,敢于反抗白人社会的压制,而且积极地改变卑劣的生活条件,她的特点更符合自我的“现实原则”,因此迪应该属于自我而不是本我的范畴
-
时尚混搭老顽童
-
作者:
暂无
来源:
消费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时尚
顽童
混搭
女性形象
时代女性
托马斯
-
描述:
她喜欢设定具体的目标,沉浸在一种状态中。在作品《三名黑人妇女》中,托马斯捕捉女性真实的、稍纵即逝的神态及动作,转述了女性专属的语言,画面中的女性形象风采洋溢,塑造了新时代女性独有的特征。
-
美国黑人妇女的教育问题:从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殿堂》说起
-
作者:
王成宇
来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性别主义
教育
奴隶制
种族主义
《殿堂》
-
描述: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
美国黑人妇女的教育问题―从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殿堂》说起
-
作者:
王成宇
来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性别主义
教育
奴隶制
种族主义
殿堂
-
描述: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
评《紫色》中“二元合一”的妇女主义思想
-
作者:
杨健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人妇女
黑人生活
沃克
美国作家
种族关系
《紫色》小说
妇女主义思想
-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关注南方黑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苦难和抗争。1983年沃克的作品《紫色》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她由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作家。沃克这部以色彩命名的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在于题目的象征意义。作者运用了色彩调配的原理,精心构筑色彩符号的内在文化涵义,独具艺术魅力。沃克针对黑人妇女遭受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不断探索“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用紫色象征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和谐共存。作品中的紫色,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妇女主义所
-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雍文明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黑人女性
黑人民族
黑人妇女
黑人女作家
《秀拉》
看不见的人
《看不见的人》
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作家
珍妮
-
描述:
20世纪以来,美国黑人文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黑人文学具有黑人民族的性格和美国文化的特色,是美国文坛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别样的风情,因而成为美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转变,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像其他文学形式一样,逐渐变得有个性、更丰满,但是由于美国黑人女性命运的悲惨、处境的
-
托妮·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形象的重塑
-
作者:
崔淑丽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黑人女作家
白人
托妮·莫里森
重要地位
黑人女性
文学成就
作品
女性形象
当代文坛
-
描述:
托妮·莫里森在美国当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她祖籍非洲,属于非裔黑人女性。在莫里森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她的家乡——美国俄亥俄州的钢城洛罩恩。1931年,莫里森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黑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母亲是白种人家中的女佣,然而家庭的平凡并没有造就莫里森的平凡,莫里森通过非凡的努力,终于以黑人女性文学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
对惠特曼诗歌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
作者:
姚忠保
来源:
短篇小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己之歌
黑人妇女
写作风格
自由体
埃塞俄比亚人
《草叶集》
特曼
美国独立
资本主义时代
母系文化
-
描述:
惠特曼的诗歌都收录在《草叶集》中,《草叶集》一共收录了惠特曼的380篇诗歌,后来被分组编排在《铭言集》《亚当的子孙》《离别之歌》等作品集中。在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惠特曼独特的写作风格,他在美国文坛是开创自由体先河的诗人,《草叶集》也是一部具有美国风格的诗集。由于惠特曼生活在美国独立之后的资本主义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逐渐开始
-
女性的挣扎 心灵的呐喊——《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
作者:
张建群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历史地位
民族传统
托妮·莫里森
妇女解放运动
男女平等
《所罗门之歌》
小说家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托妮·莫里森,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罗伦城,自幼接受黑人民族传统及文化的熏陶。她毕业于霍华德大学,后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获硕士学位。她长期从事着编辑和教育工作,是美国当今极有影响的编辑、小说家、教育家、戏剧家,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淡化肤色意识,强化黑人种族意识
-
作者:
雷华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赫斯顿
美国文学史
黑人女性
黑人文学
女性形象
黑人文化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
传统文化
珍妮
-
描述:
引言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该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纽约市的哈莱姆区,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又称新黑人运动。这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左拉·尼尔·赫斯顿。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著作。本文认为珍妮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颠覆了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还通过珍妮的形象反映了弘扬黑人传统文化,重建黑人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一、颠覆传统黑人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