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私语雷峰塔:张爱玲的家庭剧场及家庭运动
作者: 苏伟贞   来源: 淡江中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剧场   《雷峰塔》   隐喻   白蛇传  
描述: 二○一○年张爱玲逝世十五年後,她生前以英文写作的The Fall of Pagoda终於中译为《雷峯塔》出版。事实上,早在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张爱玲在给宋淇的信件中,已谈到《雷峯塔》即指涉《白蛇传》中「永镇白娘子」的雷峯塔,这个题材「讲的是一个五四时代的女人,如何摆脱专制家庭的束缚,获得了自由。」张爱玲同时说明《雷峯塔》是重写,「情节一望可知」和自白散文《流言》中童年琐事,形成互文;张爱玲写信时,和《雷峯塔》一脉的《小团圆》、《对照记》都尚未着笔,但即使和《流言》、《小团圆》、《对照记》比对,《白蛇传》
《莎乐美》:疯癫女性的意象解读——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研究
作者: 许霄羽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父权社会   隐喻   莎乐美  
描述: 长期以来,对于《莎乐美》作品的艺术价值评判多集中在作品的唯美主义表现形式上,对于莎乐美的艺术形象分析也多为负面和否定。分析莎乐美由家庭天使形象向疯癫女性形象的转变,探究其疯癫意象的隐喻意义,可以看到
移位空间里的负重“玫瑰”:论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另外那个女人》
作者: 陈姝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另外那个女人》   空间移位   叙事   隐喻  
描述: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采用特殊的空间移位叙事策略,描摹出女性在战争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及其命运悲剧。其巧妙借用"地下室"、"顶层"等具体的地理空间的移位,隐喻人物
解读巴思妇人的宗教隐喻
作者: 熊志超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思妇人   撒玛利亚妇人   宗教   隐喻  
描述: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来解读乔叟笔下的巴恩妇人的宗教隐喻。《圣经》中的撒玛利亚妇人和英国诗歌之父一乔叟笔下成功塑造的巴思妇人的人物形象有着相对应的一面。故而,巴思妇人是有着宗教隐喻
论新时期以来女性小说中的乳房疾病书写
作者: 袁明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隐喻   主体意识   乳房疾病  
描述: 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身体上产生的病变能够使我们意识到肉身的存在,并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正是以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乳房疾病的书写为分析对象,对女作家笔下所塑造的乳腺癌患者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类,并通过对乳房疾病的病因、病相以及救治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当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观照女性在家庭和事业、婚姻与爱情中所遭遇的冲突和矛盾,并探讨女性在长期以来的男权文化规范下是如何从“无意识”到逐渐觉醒并最终获得自我认同、建构起女性主体意识的。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女性乳房的两
论《蝴蝶梦》中隐喻符号的艺术魅力
作者: 何常丽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表现   隐喻   达夫妮·杜穆里埃   腐朽黑暗   创作结构  
描述: 公腐朽黑暗的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看似高贵的上流社会实则充满了尔虞我诈、奢侈腐朽。小说创作当中以隐喻的写作形式,将腐朽奢华的上流社会以暗喻的风格展现,展示了高超的文学艺术价值,丽蓓卡这一女性形象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富有传奇神秘色彩的形象。
女性的呼声—《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薇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到灯塔去》   伍尔芙   隐喻   女性主义   女性人物  
描述: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女性主义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对伍尔芙作品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伍尔芙的意识流创作手法之上的,而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及运动为伍尔芙的作品带来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也就是女性主义方法。伍尔芙一方面着力描写当时的女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她也在践行着自己的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对分别代表“房间里的天使”和“独立的自由女性”的拉姆齐夫人和莉丽·布里斯科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女性莉丽在寻求自我和个性解放历程中的艰难与困惑。小说文本描述了女性形象莉丽·布里斯科经历了一系列的心
1945年前后:主观的历史:墨白小说中的阶级与人性的冲突
作者: 江媛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私有财产   中国社会   人性   女性符号   权力   霍乱   隐喻   女性形象   男人   男性霸权  
描述: 《霍乱》,性的政治烙印《霍乱》根植于性爱,诊断出人性的痼疾,揭示了男性个体为满足私欲所借助的暴力及阴谋。性为此带上深刻的政治烙印,并经权力的暴力作用,将权欲转化成兽欲,将女人转变成私有财产。男性霸权及物化的女性形象小说《霍乱》以切入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