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长篇小说】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个人话语和历史审视──评刘敏长篇新著《如歌的诱惑》
-
作者:
王如青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如歌的诱惑》
文学评论
长篇小说
刘敏
-
描述: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如歌的诱惑》,是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画廊里,一部从个人性角度书写时代精神、追踪历史流变的十分有价值的文本。阅读她的这部小说,首先给我的一个新鲜感觉就是作者颇具匠心的结构安排:“诗的时代”、“散文时代”、“小说时代”、“传记时代”,打破了通常结构小说的故事方式,不单是找到了一个新鲜的叙述角度,关键是作者个人的认知问题。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以及人文精神严重丧失的历史演化过程。她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新时期文学最富有诗意的阶段为切入点,一直沿续下来写到90年代末“从类到个体
-
端木蕻良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
作者:
宋扬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女性世界
草原
端木蕻良
母亲
科尔沁
长篇小说
作品
女性形象
都市女性
-
描述: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1912年生于辽宁省昌图县,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东北作家群中重要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提到端木蕻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笔下充溢着磅礴雄健之气的《科尔沁旗草原》、《大江》、《大地的海》等长篇小说。然而"端木蕻良的作品不仅有宏大、阳刚、雄迈之风,而且也存在着阴柔、和婉、俊秀之
-
女性:如何从肉体回归身体——兼论《桃之夭夭》《青狐》对女性肉体的描述
-
作者:
李清霞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蒙
《桃之夭夭》
“身体话语”
身体特征
王安忆
肉体欲望
中国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青狐》
-
描述:
自从男权中心秩序被确立以来,女性就作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存在着,女性是男性的财富,供男性享乐。女性身体的欲望对象化是随着父系氏族文化取代母系氏族文化而出现的。在父系氏族文化的早期,男性欲望的对象是最具有生殖能力的女性,当女性不再纯粹作为生殖工具为某些男性所拥有时,女性身体的美丽成为男性追逐的另一目标。无论作为生殖工具,还是财富象征,男性渴望占有的始终是女性的身体。
-
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痛苦思考:张洁小说论之一
-
作者:
牛玉秋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妇女解放
处女膜
张洁
长篇小说
妇女观
祖母绿
女性形象
小说论
《方舟》
-
描述:
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祖母绿》获1983—一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之多令人瞩目。同时,她的《爱,是
-
女性生命的咏叹──评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
-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视点
《栎树的囚徒》
家族小说
家族故事
女性人物形象
小说文本
蒋韵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原创性
-
描述:
女性生命的咏叹──评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
-
噩梦中的生命
-
作者:
李运抟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师范学校
政治运动
现实主义
政治生活
朝云
知识分子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极左思潮
-
描述:
噩梦中的生命
-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女性
-
作者:
何笑梅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女性主义
乡土小说
女作家
廖辉英
长篇小说
当代小说
女性形象
台湾文学
短篇小说
中国女性
-
描述: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女性
-
狼坝世界:王朝末期的社会缩影——长篇小说《狼坝》小论
-
作者:
李星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缩影
鸦片种植
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
长篇小说
太白山区
女性形象
乡绅
艺术空间
狼坝
-
描述:
《狼坝》出版了。这是作家赵熙继《爱与梦》、《女儿河》、《缘血》等长篇以后所推出的又一部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文坛都很有意义的长篇小说力作。 尽管有人对陕西作家象庄稼汉侍弄土地一样侍弄文学不以为然,然而
-
一部描写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浑厚凝重的力作──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研讨会纪要
-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德发
研讨会
人道主义
《白鹿原》
长篇小说
作品
女性形象
《古船》
中国农民
中国农村
-
描述:
一部描写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浑厚凝重的力作──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研讨会纪要
-
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
-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时间
叙述者
矮人
人性尊严
官方意识形态
《无风之树》
长篇小说
作家评论
女性形象
李锐
-
描述:
我始终认为,李锐既是一位富有饱满的激情的诗人,也是一位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有着独到的体悟与思索的智者。虽然和李锐只有那么几次有限的接触,但这种似乎不无矛盾的印象却深刻地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这一点在成一的《不是选择——李锐印象》(见《当代作家评论》94年第3期)中即可觅得有力的佐证。成一说:“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也常常会激动起来。生活中的李锐是爱激动的”“李锐不肯忘记刻骨铭心的东西,他似乎也是只肯写刻骨铭心的东西”。窃以为,生活中李锐的爱激动正好对应于他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