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彭小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蒲洪花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略   彭小莲   “被观看”   转变   女性  
描述: 在彭小莲的影片中,在上海这个城市空间下生活的女性成为她影片中的一大特色。这篇文章主要从女性形象在影片中的转变和女性被观看的角度分析彭小莲的《假装没感觉》和《上海伦巴》这两部具有典型意义的电影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从“女仆”到“女神”:张炜近期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转变
作者: 田永丽   来源: 当代小说·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神   张炜小说   女仆   女性形象   转变  
描述: 在张炜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她们已不仅仅是性别的代码,而是建构了女性新的神话,同时又暗含了作者新的希望,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和柔情所在。
从“女仆”到“女神”-张炜近期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转变
作者: 田永丽   来源: 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神   张炜小说   女仆   女性形象   转变  
描述: 在张炜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她们已不仅仅是性别的代码,而是建构了女性新的“神话”,同时双暗含了作者新的希望,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和柔情所在。
浅析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生存意识的转变
作者: 张玉凤   来源: 科教文汇(中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自我   生存   转变   女性  
描述: 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其女性形象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从张爱玲早期创作来看,女性自我意识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深切体会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也意识到在物质生存面前,女性自我的无力感。后期,她冷静地审视和还原了以曼桢为代表的现代职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同时也透出现代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希望之光。
从“房中天使”到“新女性”的转变:解读《霍华德庄园》和《虹》中的女性角色
作者: 韩艳丽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角色   叙述技巧   新女性   房中天使   转变  
描述: 《霍华德庄园》和《虹》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刻画了女性从“房中天使”到“新女性”的变化历程,前者中的转变属于基本意识的转变,后者则更接近启发和改革。两部小说均涉及三代女性的形象和变化,她们的自我意识不断
从权力视角看《囚鸟》中女性权力关系的演变
作者: 吕雯雯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力关系   《囚鸟》   转变   女性   福柯  
描述: 冯内古特的作品带有显著的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在精心描述人类悲剧的同时,对现存的社会价值观加以质疑,系统地消解国家作用、宗教影响、科技发展等宏大叙事。本文选取其近作《囚鸟》,从福柯的权力观入手来解读小说中女性权力位置从弱变强、最终回归到弱势的演变,从而进一步理解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从崇尚到质疑:浅析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转变
作者: 赵倩   来源: 赤子(中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崇尚   质疑   “母亲”形象   转变  
描述: 母亲,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集慈爱、温柔、善良等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母亲"形象经历了从崇尚、重构和改造,直至质疑颠覆的过程。
从“女仆”到“女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神   张炜小说   女仆   女性形象   转变  
描述: 在张炜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她们已不仅仅是性别的代码,而是建构了女性新的“神话”,同时又暗含了作者新的希望,成为他情感的寄托和柔情所在。
从七巧与曼璐变态形象的异同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变态形象的转变
作者: 徐艳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态   变态   欲望   转变   女性  
描述: 推向高潮的是《半生缘》中的曼璐,她的变态,为一种精神上的欠缺所导致。同是悲剧性的女性变态形象,她们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这个演变过程,展示了她们变态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七巧到曼璐这种女性变态形象塑造的重大转变,透视了现代女性生存层面的精神危机感。
永恒的女性:抗战时期中国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李楠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人物画   女性形象   转变   写实  
描述: 时期中国人物画技法转变与传承做探索;最后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看到它对后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的影响。本文参阅历史学、艺术学、系统工程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以美术学理论(主要采用
< 1 2 3 4
Rss订阅